藝術中國

中國網

孫家正撰文記羅哲文:七十載矢志不移(圖)

孫家正撰文記羅哲文:七十載矢志不移(圖)

時間: 2010-07-14 10:36:10 |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收藏 >

孫家正撰文記羅哲文先生

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在成功者的基礎上還要具備三個能力。一是善時,所謂“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二是善始,所謂“以明防前,以智慮後”;三是善疑,所謂“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今天的大成就者也是如此。

當人們追求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目標時,往往容易忽視祖先留下的遺産,忽視我們代代相依的精神家園。讓人欣慰的是,總有一批先覺和義士率先覺醒並自覺承擔起反思、吶喊的責任,以自己的博識和遠見,洞察于前、憂患于前、行動於前、慷慨于前,不惜汗、不氣餒、不居功地奮鬥著。時下也是如此——當全球化的颶風向我們襲來時,他們保持著清醒,堅定地守護著民族文化的根脈,並以開放的態度面向世界,承擔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不囿于我的責任。

中國的文化遺産保護能有今天的成就,除國家昌盛、政通人和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於一批能人志士為之鼓呼奔走,羅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七十年來,他服務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初衷不改,老而彌堅。可以説,七十載矢志不移,七十載巧思篤行,儼然如文博苑中的花匠,盡心呵護著滿園春色。

在這翻天覆地的七十年裏,羅哲文先生幾乎參與了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的所有重大事件,很多還是由他倡議並參與實施的。從長城保護到大運河申遺,從歷史文化名城到加入《世界文化遺産公約》,羅先生惟日孜孜,無敢逸豫,為中國的文化遺産保護作出了傑出貢獻。2009年,羅先生獲得了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評選的從事六十年文物工作傑出貢獻獎和各個社會團體授予的“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終身成就獎”,這是對他七十年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最好評價。

這七十年的光陰可以從1940年追隨梁思成先生算起。他從一個放牛娃成為梁思成的入室弟子。他的啟蒙之路是極具中國文化色彩的口傳心授的傳統方式,勤奮敬業、躬身篤行、心無旁騖等這些中國傳統文化讚頌的優秀品質,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七十年來,他遍涉祖國各地,以我的家鄉江蘇為例,他先後到蘇州100多次、常州數十次;至於長城,我們能説出的地名,他全都到過。同時,他出版了很多著作向國內外宣傳中國的文化遺産,有的文章還被收入小學、中學、大學課本。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和留存資料,羅先生在青年時代就學會了攝影、學會了自己沖洗照片,到現在他依然背著相機東奔西跑、爬上爬下,精力和興趣不讓青年。

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在成功者的基礎上還要具備三個能力。一是善時,所謂“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二是善始,所謂“以明防前,以智慮後”;三是善疑,所謂“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今天的大成就者也是如此。因為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閱歷,羅先生往往能夠獨具于眾識之前。目前舉國關注的“大運河申遺”,最早是羅先生和一些老政協委員倡議的,現在已經是涉及六省市35個城市的大事了。我很同意羅先生在文物保護維修上一貫堅持要有中國特色的觀點。他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物古跡也是有體有形、有聲有韻》,我專門寫信給他,表示贊同和敬佩。其實,早在1989年,他就提出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保護有形的文物古跡,也要保護無形的音樂、戲曲以及科學技術、醫藥技術、宗教風水等“文化活力”,在觀念上已經很接近十年之後出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了。

羅哲文先生是文化部的老專家,又是全國政協的老委員。我到文化部和全國政協工作後有很多時候和他在一起工作,從他身上得到的教益匪淺。羅先生出生於1924年,今年已經86歲高齡,依然奔波在文化遺産保護的第一線,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文化遺産的守護者。在工作中,他提攜後進、不吝私藏,以身示範、熱情樂觀,真正做到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國還有很多像羅先生這樣的老專家、老學者,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念不茍,不墮不移,親力親為,積極為祖國建設出謀劃策。他們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致敬和學習。

作者:孫家正

(作者係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