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寶雞至漢中已有通暢的高速路連接,但為了回顧和體驗當年故宮南遷文物守護者的艱辛,“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考察團選擇了與當時護送文物轉移相同的道路,走陳倉故道翻越秦嶺,昨日抵達漢中。據史料記載,從1938年2月開始,暫存寶雞的7000余箱文物就是從這條路上,在風雪嚴寒之中走過一段最危險的路途,將存放在寶雞的文物分28批運至漢中,歷時48天,其中多為重器及精品。
在昨天一早于漢中開始的田野調查中,記者意外獲悉,當年故宮文物南遷路過漢中的這一重要史實,在當地的文獻記錄中卻一直缺失。“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有日本考察團來到漢中,在各處求證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我們才知道原來確有此事。可是查遍了縣誌卻只字未提,又專門到西北大學圖書館中檢索資料,得到的只有簡單的一句話而已。”帶領考察團下鄉的漢中市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文博館館員尹先生推測,這段史料的空白很可能是出於保密原因。“當年文物南遷是高度軍事機密。當年村民看到軍隊駐紮後都不知箱中存放是何物。據村中老人口述回憶,有人甚至爬上樹用繩子吊著想看一下箱子裏究竟是何物,結果被抓起來移交警方,經過保釋才放回家。”
遺憾的是,當年在漢中文物存放處的幾處遺址,今天多數已蕩然無存。其中,歷史檔案中記載的張寨大廟——如今已是張寨中心小學;馬家祠堂——當年為前後三進院落,二十多間房屋曾經存放過文物1187箱,但今天片瓦不存,沒有任何遺跡;考察團唯一尋訪到的是范氏祠堂,四合院規制依稀可見,但現已改為生産拖布的工廠,僅能看到的是三間東廂房的房屋架。相對完好的是漢中府文廟遺址,這裡曾經是文物存放的主要場所,包括文淵閣四庫全書和石鼓等重要文物都曾在此停留,共計4651箱,現在為政府大院辦公區。
“應該承認,對故宮文物南遷遺址的保護,我們過去沒有相關的研究,直到這些年才重視起來。過去沒有這個意識,更談不上保護。”在隨後於漢中市博物館舉行的有關南遷文物的討論會中,漢中市副市長張雁毅表示,隨著文物南遷歷史的研究逐漸被各界重視起來,對這些南遷文物遺址也在逐漸考慮納入被保護的範圍。參加討論的北京故宮常務副院長李季先生則表示,南遷文物一路走過的歷史,使故宮文物在本身的價值之外又增加了許多附加值。“保護南遷文物遺址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希望漢中市政府在財力物力允許的條件下,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曾經鮮為人知的國寶的故事。”他建議,可以在文物停留過的地點增加説明文字,提示後人國寶曾經在這裡居住過。“今天能夠有緣看到這些瀕於消失的南遷文物遺跡,我們感到此次的考察不能只做過路人。希望經過我們的調查,不僅讓文物南遷走過的道路向後人能有清晰的交代,更希望通過將這些遺址以各種方式加以保護,讓後人對南遷文物的歷史有直觀的了解。”李季同時透露,北京故宮方面擬提議將文物南遷遺址與漢中其他幾處文物古跡聯合起來,“捆綁”申報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