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回眸“億元時代”後的首個春拍季

回眸“億元時代”後的首個春拍季

時間: 2010-05-31 09:41:52 | 來源: 《精品購物指南》
收藏 >

  作者:王璟 王威斯

      4月8日,為期6天的香港蘇富比2010年春季拍賣會落幕,估價13億港元的2400多件文物與藝術品最終以近20億港元的總成交額創下了香港蘇富比歷年單季拍賣紀錄,這一戰績比去年秋拍高出6億多港元,比去年春拍不足7億港元的成交額,更是上漲了近兩倍之多。

  5月18日,為期7天的中國嘉德2010年春季拍賣會收槌,總交易額創出21.28億元人民幣的內地單季拍賣最高紀錄,這也是國內拍賣市場首次單季總成交額跨越20億元大關。多個門類、專場及單品創出新高,其中,中國近現代書畫單件拍品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千萬元以上的拍品更是達到24件之多。

  於是,“億元時代”後的首個春拍季能否繼續保持藝術品市場的強勁勢頭,這個困擾了不少人的問題有了答案,眾多疑惑也被硬梆梆的成交紀錄解除,正如北京匡時拍賣公司董事長董國強所説:“市場強勁的上升趨勢已經確立,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平臺上。”

  中國藝術品市場就這樣以一種令所有人咋舌的速度延續了一個風光無限的“牛市”,甚至連許多只看報紙的圈外人也開始對收藏蠢蠢欲動,因為大家都知道,今年的藝術品市場“不差錢”。

  但是,問題依舊接踵而至:“藝術品市場上怎麼會有如此多的錢?”這幾乎成了所有關注者的共同疑問。

  對此,眾多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證券市場的不景氣以及房地産市場新出臺的政策壓力,會使得一些資金進入藝術品市場。尤其是當人們看到有人用幾百萬甚至幾十萬購買的東西在幾年後就價值上千萬了,如此巨大的利益回報也會成為誘因。在採訪中,董國強也表示:“雷曼兄弟、迪拜事件讓很多人在其他領域的投資變得更加小心謹慎,而藝術品投資相對還是要安全得多。”他認為正是其他投資市場風險的加大,為藝術品市場帶來了全新的契機。

  另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平則認為“高價藏品往往象徵著收藏者在藏界與市場中的身份和影響力”,更何況即便不能增值,但高價藝術品一般至少可以保值,所以,在眾多投資領域裏,這幾乎可以算是難得的保本又相對安全的買賣。

  有了這些外因或先天條件,也難怪有業內人士甚至預測,正在進行中的內地春季大拍中,“億元時代”也有可能成為一個“過氣”的字眼。因為如今,進入藝術品市場的資金數量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按照資金杠桿效應,引發藝術品市場更大的漲幅也並非信口開河。總之,在可以預見的2010年拍賣場上,“漲”——恐怕將會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一種常態。

  春拍五宗最

  2010年的藝術品春拍啟動不久,市場流通資金大增、拍賣紀錄被刷新的新聞就接踵而至。其實,自從2008年以來,中國市場早已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2009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絕對“龍頭”——北京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更是創下了103億元人民幣的驕人戰績。那麼,在去年秋拍誕生了4件成交價超億元的拍品,中國藝術品市場高調跨入“億元時代”之後,2010年的首個春拍究竟會何去何從?為此,本報記者從已知的拍賣成績中為讀者總結出了今年春拍市場上的五宗“最”。

  最意料之外 新買家層出不窮

  無論是炒房、炒股還是炒藝術品,除了炒菜,“炒”什麼都可以賺得盆滿缽滿,當大眾心裏的這個原本認知被殘酷的現實否定了以後,很多人都開始重新看待投資這件事。在經過理性的分析,了解了不斷出臺的房價政策,看了飄忽不定的股市走勢之後,藝術品市場似乎已經成為了唯一可以信賴的“救命稻草”,以繼續他們“錢生錢”的宏圖大業。

  作為投資品,股票最為純粹,房地産具有投資和消費的二重性,不過,藝術品比房地産還要更高級些,因為它們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還能給收藏者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更何況,從長期來看,藝術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已經決定了其價格的持續上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於是,一股全新的力量慢慢匯聚而成,一筆不可忽視的鉅額資金瞄準了“如日中天”的藝術品市場,金融資本開始對藝術品市場躍躍欲試。

  眾多業內人士的言論也驗證了這一觀點的可信性與準確性。北京永樂拍賣公司總經理董軍表示:“當一個市場出現特殊變化的時候,往往動因並不是來自於市場內部,而是來自於外部。如果這個市場的資金和人群都維持不變的話,無論成交量和價格都不可能往上走。如果出現了成交量、價格上行的情況,一定是有外部的人進場,或者場內的資金配比發生了變化。你去看其他幾個投資市場的情況,比如股市、房地産市場,還是能夠從中找到一些邏輯的。”

  對此,廣州嘉德副總裁許習文的表述則更加明確,他認為在房地産調控政策密集出臺後,投資者很可能將資金投入到藝術品市場中。廣州市文物總店總經理曾波強表示,部分熱衷於樓市的投資者,因為獲得專業人士的引導,已經萌發了參與藝術品市場的熱情。從事書畫研究、鑒定工作20多年的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專家的楊丹霞也認為,由於目前市場上基於純粹收藏目的的買家並不佔主流,大量的投資者而非收藏者,使得藝術品市場受到其他投資渠道的影響很大。所以,股市、房地産市場的變化都會影響到藝術品市場。

  這些剛入行的內地新買家的不斷涌現,也導致了符合他們口味的一些藝術品板塊的強烈上漲。比如中國近現代繪畫板塊裏的齊白石作品,今年春拍均價比去年同期相比漲了136%,張大千的拍品則漲了120%,傅抱石去年賣1000多萬元的拍品,今年已漲到了2000多萬元,去年賣6000多萬元的拍品,按照今年的行情則可能拍到8000萬元都打不住。此外,一些皇宮舊藏的藝術品以及皇帝玉璽、龍椅等,在今年已經進行的春拍中也都拍出了令人咋舌的天價,因為這些拍品都是最能吸引初入行者眼光的珍品。

  最突出亮點 個人、機構專場拍賣捷報頻出

  2008年,華辰拍賣在秋拍中推出了積翠園基金會專場,儘管正值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但積翠園基金會創始人陳英、金嵐夫婦在收藏界的名氣依然吸引了大量藏家,並創造了不俗的成交成績。在今年春拍中,華辰再次推出積翠園基金會專場。47件畫作拍品幾乎可以訴説20世紀下半葉的一段畫史,陸儼少、李可染、吳作人等旗鼓相當的畫壇精英,都因與陳英夫婦有深厚交情而留下筆墨。

  早在預展前,北京華辰拍賣中國書畫部的相關負責人薛濤就曾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凡署積翠園主人夫婦上款的作品,除捐贈福建省博物館外,全部薈萃在此次拍賣中。結果如他所言,陸儼少的《秋興八景》在經過多次場內和電話委託買家迅速加價後,最終以138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隨後拍賣的多件拍品也都是自拍賣師報價起,即有買家以10倍于起拍價的價格應價,引發拍場內陣陣譁然。其中,明代祝允明《秋興八首》、李可染、吳作人、黃胄等《墨林集錦》、李苦禪《花鳥卷》的成交價均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集妙萃珍——積翠園基金會珍藏中國書畫”這一拍賣專場的所有拍品,最終也都以高出估價若干倍的高價成交,專場總成交額為1.1349億元人民幣。

  專場拍賣會成為拍賣季中的主角,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尤倫斯夫婦所創造的驕人戰績。在去年的保利拍賣中,這對比利時著名收藏家的藏品連創紀錄,獲得了近5億元人民幣的成交額,成為中國書畫拍賣史上最大的一單。其中,吳彬《十八應真圖》和曾鞏《局事帖》還分別以1.69億元和1.08億元改寫了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的世界紀錄。將於5月底舉槌的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中,尤倫斯收藏的15 件中國書畫藏品將再次亮相“尤倫斯藏畫專拍”之中。

  此外,在已經結束的香港蘇富比2010年春拍中,也特設了“張宗憲珍藏中國近代書畫”拍賣專場。作為中國收藏界的“坐標級”人物,傳奇收藏大家張宗憲的藏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極大關注,甚至有些人看到圖錄之後,第一感受是被嚇得以為“標錯了定價”,因為很多拍品的起拍價就要比人們預期的市場價格高出5倍甚至更多。

  但是,最終的拍賣結果證明,即使是這樣的標價,也依然“非常合理”。雖然成交率並不很高,30多件拍品一共成交了17件,但價格卻都非常好。“這樣的價格,賣1件頂5件”,一位參與了此次專場拍賣的業內人士表示。同時,在該專場中競得2件拍品的北京資深收藏家劉文傑作為買家也表示,自己買到的2件齊白石作品總價在1000多萬港元,但他卻覺得“一點兒都不貴,因為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物有所值”。

  最老生常談 當代藝術何時不再疲軟

  不管是傳統藝術品,還是紅酒等“新收藏”,都各有各的美好前程。與其相比,中國當代藝術就好像是所有輝煌背後的陰影一樣,被大眾忽略了。當榮光褪去、理性回歸以後,很多人甚至連主動問一聲“當代藝術何時還能再現風采”的意願都沒有了。

  對於當代藝術何時才能結束萎靡期,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專家及專業估價人員,龔繼遂簡單直接地指出:“當代藝術短時期內不會有太大的發揮空間。”他表示,從2005年到2008年的當代藝術市場高潮是長期積累,一朝爆發。此前在創作和學術上有10年的潛伏期。目前的當代藝術已是第二代了,要想馬上再創當年的輝煌並不容易。

  也許,正是基於這種認知和對目前市場情勢的分析和判斷,中國嘉德此次春拍的油畫雕塑板塊才會採取穩中求勝的策略,在拍品的選擇上較為審慎,主要為經過此次金融危機洗禮後凸顯出的經典作品。中國嘉德油畫雕塑部藝術總監劉剛總結説:“從拍賣整場的表現來看,目前的市場趨於穩定,藏家更為注重拍品的品質,有歷史定位和歷史價值的拍品受到重點關注。傳統寫實油畫部分表現穩健,當代藝術部分還是有一定的觀望情緒。”

  對於當代藝術,香港佳士得在今年春拍中依舊表現得小心翼翼。本次佳士得春拍的拍品中共有371件中國現當代藝術品,相較去年上拍的280余件,有了顯著的增加。但他們也深知,對於當代藝術,藏家們仍然保持著謹慎態度,尤其是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家2005年之後完成的藝術作品,藏家們更是分外小心。所以,在本次春拍上,人們將會看到的是陳逸飛1986年的作品《弦樂四重奏》,張曉剛《大家庭系列》和曾梵志《面具》也都是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的常客,趙無極的作品包括1950年代的 “靜物風景”,1950年代中期開始的“甲骨文系列”“抽象風景”,1970年代的“空靈輕淡的水墨式油畫”以及1980年至2000年間的“色彩的深度性探索”。縱觀這些作品,幾乎已經完全擠去了當代藝術中可能存在的“藝術泡沫”。

  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評價,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最大藏家瑞士人希克可能更有發言權。他曾在採訪中客觀地説到,自己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評價首先就是大批量生産,“藝術家雇傭超過100個人作為勞動力,這只能在中國發生,因為費用低廉。另一個特徵是,他們的創作需要更多耐力和耐心。這在女性藝術家中比較常見,她們的創作往往要花費數月,日復一日。但是,我並不清楚我所收藏作品的作者是否會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也許,希克的困惑正是收藏者現在面對中國當代藝術拍品時最關心的問題。

  最持續強勁 中國書畫不可一世

  5月17日晚11點半,在中國嘉德2010春拍近現代書畫專場上,眾所期待的張大千晚年巨幅絹畫潑彩作品《愛痕湖》在經過半小時左右、近60輪的激烈叫價後,最終以1.008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被一位電話委託買家收入囊中,這是中國近現代書畫首次突破億元大關。

  《愛痕湖》的估價在1500萬到2000萬元左右,在拍賣當晚以900萬元起拍後,各路買家就不斷加價,最終使其創出張大千個人作品的成交新紀錄,也成為了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價格新的里程碑,並一舉超越了此前以7952萬元成交的宋畫《四獵騎圖》,成為今年至今為止,國內春拍市場上最貴的藝術品。

  對此,董國強表示:“古代書畫的強勢一定會使得近現代書畫隨之表現突出,價格也會比去年更上一個臺階。尤其是近現代大師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等人的名作,作品價格相對於去年秋拍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對這一態勢早有預知的北京匡時拍賣公司在今年春拍上推出30多幅包含了張大千各時期的代表作品。北京永樂拍賣總經理董軍對此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古畫就像房地産市場中的地王,而近現代書畫就像地王周邊的二手房,聯動是非常正常的。”他説,“實際上,近現代書畫已經在漲了。”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持續調查(統計截至2010年 5月5日)的數據也表明瞭中國近現代書畫的熱度,它已經成為投資收藏者們關注的首選,有46.67%的人表示關注此板塊。

  當然,説到近現代書畫的持續走高,就不能不説與其相比漲幅更勝一籌的中國古代書畫。4個“億元成交”和近百個“千萬成交”,這是去年秋拍藝術品市場交出的驚人答卷,在這其中,中國書畫幾乎成了唯一的主角,特別是古代書畫,甚至可以用“一飛沖天”來形容。

  中國嘉德古代書畫部總經理劉凱介紹説:“繼去年秋天古代書畫邁上新平臺之後,今春的表現趨於穩定,整體價格有所提升,藏家對於古代書畫市場的關注仍然有很高的熱度;不少新買家的進入,活躍了市場;藝術水準卓著、著錄明確、遞藏有序、保存完好的作品以及被藏家長期持有後重現市場的作品創出高價。書法作品得到更多買家的認識和關注,在整個市場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從成交情況來看,古代書畫的拍賣不僅是“水漲船高”,而且還是一浪高過一浪。此次中國嘉德春拍中在古代書畫部分所體現的最大亮點就是有不少低估價拍品最終都高價位成交。在成交價位排名前10的拍品中,多數作品以遠超出最高估價甚至數倍成交。比如王淵作品《鸜鵒梅雀圖》估價80萬至120萬元,最終以1019萬元成交;鄭重《江山勝覽》估價380萬至580萬,以1176萬元成交;李方膺《晴江墨妙》估價100萬至180萬元,以728萬元成交,均取得喜人成績。估價均在500萬至800萬的王原祁《秋林遠黛圖》和郭詡《朱子像》分別以1120萬元和907萬元成交,亦取得不錯成績;石濤《春江垂釣圖》和朱耷《枝上鸜鵒圖》也以高價成交。

  如此上漲的成交價格確如董國強所説:“中國書畫作品價格的走高會吸引更多人的興趣,這就和股市一樣,漲的時候證券公司人滿為患,跌的時候門可羅雀。”所以,他相信中國古代書畫一定會持續去年的強勢。董國強認為,現在買家追逐高價位精品的意識進一步加強,這本身是比較理性的競買行為。2009年秋拍“億元成交”的輻射作用會在今年春拍中有所表現,因為“億元成交”産生,投資者包括金融資本都會對這個市場更加重視。

  最新鮮血液 國外拍賣公司搶灘中國市場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路高歌猛進不僅使國內的圈內人士信心大增,同時,也令國際拍賣行看到了中國市場的無限“錢景”,紛紛進京搶奪藝術品藏家資源。今年春拍,日本最早成立的拍賣公司伊斯特就成為了從日本來的第一個吃螃蟹者,率先在北京亞洲大酒店舉行了3天預展。

  對於首次來京預展,伊斯特公司社長關敬表示,以往日韓、歐美的藝術品幾乎都是在歐美交易,而現在中國在亞洲藝術市場居主導地位,因而此次來京做預展。他説:“中國客人絕對是不可忽視的群體”。以往很多中國買家曾特意趕到日本參加拍賣會,但限于簽證等事宜始終不很方便,而此次在京做預展也是希望借此平臺,提高公司知名度的同時,將更多元化的日本及西洋藝術精品推介進來;相信亞洲藏家已經形成一股強大的購買力。

  伊斯特春拍將於5月27日開始在香港舉辦,拍賣的800余件藝術品總額約8000萬元人民幣,包括來自波爾多和布良地的約1000瓶陳年佳釀紅酒,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村上隆等亞洲當代藝術家與畢加索、雷諾瓦、皮耶·蘇拉吉等歐美精品印象派油畫作品,以及以11克拉以上的高品質鑽石為代表的眾多珠寶和金製品、世界限量級名錶的奢侈品拍賣。社長表示,伊斯特想讓亞洲的藏家更直接地接觸到西洋美術,因為日本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收藏西洋美術,擁有很多優秀作品。例如此次上拍的畢加索的《橫著的裸女》,預估最低價在1500萬至2000萬港幣,畫作中的模特就是畢加索的妻子,該作品是畢加索挑戰傳統裸體女性題材的代表作。“蘇富比不久前剛以7億元人民幣成交了一幅畢加索的作品,我們這幅作品的大小是其1/4,但估價卻只有1/50,可謂非常划算”,他説。

  不過,國內同行對西方印象派畫作的登場卻並不看好。北京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就曾表示,日本和南韓拍賣公司紛紛來京做預展,就是想爭取中國的客戶源,但西方畫作在中國並沒多少買家,這個市場還沒形成。

  正如趙旭所説,伊斯特並不是首家試水北京的亞洲拍賣行。今年3月,有著11年曆史的首爾拍賣也首次在京舉行了預展。公司執行董事沈美成表示,此番進軍北京是看重中國藏家強勁的購買力,而從南韓徵集到的中國藝術品則是其競爭國內拍賣行的一大殺手锏,“南韓藏家很早就開始收藏中國的藝術品,相比其他拍賣行,我們知道這些藝術品藏在哪些藏家手裏。”不過,與伊斯特的戰略不同,首爾拍賣把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當成了主打。在北京的預展中,吳冠中、王沂東、曾梵志、楊少斌的作品均有展示。

  根據國際權威藝術品市場研究機構歐洲藝術基金會每年一度的全球藝術品市場監測報告顯示,中國2009年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42億歐元,佔全球份額的14%,同比增長12%,位列全球第三。正是這種種利好因素,刺激也鼓舞著國外拍賣行對中國藝術品市場蛋糕瓜分的熱情。

  LINK

  2009年10月17日

  中貿聖佳推出的清代徐揚畫作《平定西域獻俘禮圖》以1.34億元成交。

  2009年11月22日

  北京保利中國繪畫夜場中,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拍出1.69億元,成為“史上最貴的中國畫”。

  2009年11月22日

  同樣是北京保利夜場,“唐宋八大家”曾鞏的《局事帖》拍出1.08億元,打破國內中國書法拍賣成交紀錄。

  2009年11月23日

  中國嘉德秋拍的《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以1.008億元成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