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泰特十年:中産階層如何愛上當代藝術

泰特十年:中産階層如何愛上當代藝術

時間: 2010-05-18 17:08:33 | 來源: artspy藝術眼
收藏 >

10年前泰特現代第一次開館,宏偉的渦輪大廳(Turbine Hall)和廣闊的美術館新空間一下子就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人們接踵而至。從英國女王手中接過那枚王室批准印章,美術館正式開館了,大野洋子(Yoko Ono)和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與流行歌手Jarvis Cocker 以及“寵物店男孩”樂團的( the Pet Shop Boys)Neil Tennant在館中比肩而立,不住地驚嘆道:太驚人了。

安德魯·格雷厄姆-迪克森(Andrew Graham-Dixon),星期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的藝術評論家,回顧了當時的現場情景,他這樣説道。“那真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興奮時刻,所有的藝術家都在那裏,每個人都在那裏,大家齊聚一堂。走進去的時候,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泰特現代美術館,與對面圓頂的聖保羅教堂一道成為倫敦新千年的里程碑 ——這座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的由發電廠改建而成的巨大美術館,將作為英國現當代藝術發展的新基地。

在泰特現代開館之前,倫敦是歐洲主要城市中唯一一個沒有世界級現代藝術館的城市,或許是因為英國公眾對現代藝術不感興趣,對其仍持質疑的態度。專家們紛紛預測泰特館長尼古拉斯·塞羅塔爵士(Sir Nicholas Serota)恐怕無法證明耗資近1.34億英鎊的泰特現代的價值,更甚是當時的博物館協會會長帕特裏克·格林博士(Dr Patrick Greene)亦稱:“原因很簡單,根本就沒有足夠多的參觀者前來參觀。”

當時還有一些有力的證據支援他們的預測,其中包括一項調查,發現許多年輕的英國人,尤其是青少年,他們認為藝術是富人的專利,是守舊的。但這周,在泰特現代美術館慶祝它的十週年之際,所有的證據都表明泰特現代是公眾對英國視覺藝術態度轉變的最重要的催化劑之一,它將現代藝術帶到一個全新的英國公眾面前。

參觀者人數的數字是巨大的,出人意料的,據稱超過4500萬的參觀者從渦輪大廳的入口處進入參觀,人數是預期的兩倍之多:建築最初設計每年參觀者人數為180萬,如今每年的參觀人數盡達到500萬之多,這也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現當代藝術館。去年,其平均每天吸引了1.3萬多名參觀者,且51%的參觀者年齡都在35歲以下。泰特現代究竟是如何成為這樣一個不受眾望的超級成功者呢?

邁克爾克·雷格·馬丁(Michael Craig Martin),概念藝術家及前任泰特董事,他的作品在美術館裏展出,他稱自己相信泰特的開放打破了許多障礙,“我們現在仍清楚地記得當時對當代藝術的懷疑和不安有多少,而現在當代藝術無處不在——它以一種20年前無法想像的方式成為國家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泰特在這一方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我想沒人會想到它會那麼成功。但是從門打開的那一刻起,人們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它受到了大家的歡迎,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感覺帶走了它與人們間的距離感,許多人在這裡試著去感受藝術。過去沒人會接受這樣的作品(當代藝術作品)。現當代藝術更是處於一個封閉的,擔驚受怕的狀況中,亦或是被放在私人畫廊中的墻隅一角。而泰特現代所做的就是將這樣一個藝術領域帶到一個更廣大的公眾面前。“

泰特現代巨大渦輪大廳,每年都會邀請藝術家為其“聯合利華”(Unilever)系列做展覽,包括2002年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的大型裝置“Marsyas”,藝術家用拉伸的紅色PVC膜製造出的管狀雕塑;2007年Doris Salcedo 的作品“Shibboleth”,由混凝土創作而成的貫穿于整個大廳空間的一條裂縫,它無疑抓住了大家的視線。

但最成功的裝置無疑要數那些不僅僅運用到渦輪大廳的巨大空間,且與空間共同協作,更是積極鼓勵觀者參與到作品中去的作品,如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2003年的“天氣項目”(weather project),藝術家利用鏡面天花板和數百盞燈製造出了幻想中的景象,觀者趴在地上,看著自己的影像通過鏡面反映反射到天花板上,從屋頂的天花板上看到了自己。


桑迪·奈恩(Sandy Nairne),國家肖像美術館館長,前任泰特項目主管,參與了特現代美術館的規劃和建設,稱: “我們當時的想法很清楚,美術館的設施和佈局服務於鼓勵許多不同團體,不同的家庭組合,或在更廣的層面——如祖父母和孫子女可以一起來參觀。我們決定不在渦輪大廳中設立任何商店或咖啡廳,只將它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空間,這樣人們可以在其中做自己的事情——在地板上野餐,或從事與藝術相關的事情。”

“我們也努力試著展出更多的當代藝術,以證明它不是單一的一種風格,一個運動或一個方向。為此,我們給的士司機上藝術課程,傳達的資訊也很明確——泰特現代是一個給任何想來的人開放的地方。課程講的不是很通透,而是讓他們參與其中,成為討論的一部分。這樣就兼顧了藝術專家和那些對藝術知之甚少的人。“

也許當初規劃泰特現代的那些人的最大膽的一個決定是將激進的有爭議的藝術品從傳統藝術中剝離,並未按傳統的年代編排方式陳列它的藝術品,而是把藝術品分成四大類——歷史-記憶-社會、裸體人像-行動-身體、風景-材料-環境、靜物-實物-真實的生活,按這種方式陳列。這種割破歷史脈絡的陳列方式使得觀眾在同一個空間與時間與不同年代圍繞同一主題創作的藝術品相遇,如人們在觀看莫奈的大型壁畫“睡蓮”的同時可以瞥見身旁的Richard Long創作于1991年的石頭陣。不同的藝術思維和創作手段在此直接碰撞,這正是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高明之處,也是它指引人們思考藝術的的精神魅力所在。

泰特現代的展示部負責人Matthew Gale稱:“我們試圖展出可以從多層面解讀的令人興奮的有思想內涵的作品。展出名作,配以更多的是那些不同尋常和意想不到的作品,這對觀者來説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賦權學習欣賞作品的過程。”過去十年泰特現代所舉辦的52個壯觀的展覽,展出了20世紀藝術大師們的作品,其中包括愛德華?霍珀,安迪?沃霍爾,薩爾瓦?多達利和弗裏達?卡蘿等的作品,這些展覽也吸引了大量的參觀者。其中最受歡迎的展覽要數2002年持續了3個月的馬蒂斯/畢加索的展覽,吸引46萬多名參觀者。這一切也意味著自泰特現代美術館商店運營以來的活躍交易,4000萬英鎊的書籍銷售和3500萬英鎊的禮品,印刷品,明信片等的銷售。

美術館的成績和影響力是有事實可以衡量的,倫敦現在已被廣泛地視為當代藝術領域的樞紐中心,而英國人也已成為畫廊的寵兒。藝術家格雷森?佩裏就是又一個高資歷的泰特迷,他説:“對我來説,泰特現代始於對高文化的勝利喧囂上,因為它及時來到,在預算上也沒有如浮誇的千禧橋一般,泰特現代只有10歲,就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令人驚訝的,在我看來,它深深地觸動了我們文化構建。它可以被視為言論自由精神的教堂及當代藝術PLC的的總部,但我喜歡它是因其是一個巨大且嚴謹的機構。”

無論怎麼説,由瑞士年輕建築師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爾·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從發電廠改建而來的泰特現代,已在國內掀起了一股畫廊建設潮,如Gateshead的Baltic Centre和Salford的Lowry Gallery都是舊址再建的典範。

于1997年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策展了飽受爭議的“感覺”(Sensation)當代藝術展的策展人諾曼羅?森塔爾爵士(Sir Norman Rosenthal)説道:“泰特現代徹底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態度。人們常説現代藝術很難,但在許多層面上,泰特現代將它變得容易了。至於為什麼藝術應該是上層知識人的維護,這個是沒有原因的。泰特現代不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它不會把人趕走。這是一個感性的,充滿生機的地方,青年和老人都喜歡去。正如巴黎蓬皮杜在法國的影響一樣,泰特現代改變了藝術在倫敦的影響。尼克·塞羅塔已盡其全力將它帶給所有的人,英國因它而豐富,它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

但是,顯然並非所有的人都這麼認為,格雷厄姆·迪克森(Graham-Dixon)認為美術館在過去的十年中“降低了當代藝術”,其稱:“許多當代藝術已經失去了其嚴肅性,變得相當的垃圾,輕率愚笨和兒戲了。毋庸置疑,泰特現代的盛大日子到了,但或許是太過了,因為它已經變得引人注目了。作為這些友好人們的集聚地,它也稍微推崇了這個很容易變得無價值、平庸和空洞的藝術領域。”

此外,藝術評論家布賴恩·休厄爾(Brian Sewell)也指責美術館是徹底的“懶散”,“泰特現代已被證明是一個非常懶惰的機構,”他説,“如果説英國中産階級市民了解當代藝術,那也是因為查爾斯?薩奇。如果你看過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展覽,他們都是歷史,他們無法告訴我們當代美國,德國現代,當代的任何地方將要發生什麼。而這是美術館的職責之一,它卻根本沒有做到。相反,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歷史機構,告訴我們的是過去的事情,游離在20世紀當中,它根本不是現代。”

尼古拉斯爵士知道肯定會有批評,但他已準備好在泰特十年慶典上吹蠟燭了,他的口頭禪是將現代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將其帶給全國的新觀眾:“藝術家讓我們重新思考重新審視,泰特現代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加入藝術家的創作思想中,跟他們一起探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