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當前文物收藏領域的“盲人摸象”現象

當前文物收藏領域的“盲人摸象”現象

時間: 2010-05-10 13:44:26 | 來源: 搜狐部落格
收藏 >

小時候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文字不多,但印象深刻。課文的題目叫做《盲人摸象》,講的是古印度時期的一群盲人,在嚮導的帶領下來到一頭大象的跟前,通過摸象的方法來認識大象。一群盲人在摸完大象後七嘴八舌,摸到象身的説大像是一堵墻,摸到象牙的説像一支矛,摸到鼻子的説像一條蛇,摸到象腿的説是一棵樹,摸到耳朵的説是一把蒲扇,摸到尾巴的説類似一根繩子,併為此事爭論不休,各執己見。課文以生動的事例、形象的語言、教育人們克服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主觀主義毛病,給人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仔細觀察當前的豐富多彩的文物收藏領域,頗有些“盲人摸象”的味道。作為收藏領域的一分子,本人冒昧地把大家都比喻作盲人,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且看“盲人”們的類型:一曰“博物館”派盲人;二曰“考古”派盲人;三曰“科儀”派盲人;四曰“市場”派盲人;五曰“流通”派盲人;六曰“收藏”派盲人,可謂是林林總總。説起文物收藏,那真是眾説紛紜,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互不服氣,互不相讓。“博物館”盲人派不用細説,指的是科班出身的專家學者。他們學得是歷史或者文物專業,看得是豐富的館藏,吃得是固定的“皇糧”,有許多是享譽國內外的文物鑒定權威。“考古”派盲人也是顧名思義,他們掌握的是悠久的歷史和考古知識,接觸的歷史遺跡古冢,常年累月地工作在艱苦的野外環境中,哪管是一塊破磚、一片碎瓦、一塊瓷片,也能引古論今,論證得頭頭是道,滴水不漏。“科儀”派盲人是指那些專業的科研單位和有門路引進先進科學儀器設備的部門,他們依據先進設備和豐富數據,火眼金睛般地辨別著世間的真假,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衛士般地忠誠守護著歷史文物的大門。“市場”盲人派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幾年來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的各種拍賣機構,雖然龍蛇混雜,參差不齊,但他們掌握著收藏者的生死大權。“流通”派盲人是活躍于各古玩市場的廣大文物商販,他們走南闖北,闖蕩江湖,實踐使他們練就了識別真偽的一套經驗和一雙慧眼。“收藏”派盲人就是近七千萬文物愛好者和收藏者,他們懷著濃厚興趣和愛國熱情,省吃儉用,忍辱負重,默默無聞地承擔起為國分憂、為國藏寶的歷史責任。但無論哪一派的“盲人”,歸根到底還是盲人,脫離不了自己的歷史局限性,靠自己的觸摸感覺發表見解總免不了片面性,靠自己掌握的那一點或一個方面的知識不可能説明全部,畢竟一滴水代表不了大海,一棵樹代表不了整個森林。

本人要把國內收藏領域的各種人物梳理、分析一下,並非是拉幫結夥,搬弄是非,而是要大家看清他們在收藏領域所處的地位和好所發揮的作用。可以負責任地説,無論是“館藏”派,“考古”派,還是“科儀”派,他們絕對是收藏領域的主力,是理論界的權威人士。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於所處地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專家學者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例如,“汝瓷存世量不超過70件”、“元青花不超過300件”、“元青花瓷器無人物”、“元青花瓷器僅供出口”等結論性的語言也是出之這支隊伍中的絕對權威之口。難道説不對嗎?他們的結論也是對的,只是要限定在全球博物館的範圍內,而老百姓手中收藏的器物不在他們的統計數據之內。“館藏”派對於本館藏品以外文物的認定過於謹慎甚至拒之門外;“考古”派對於自己親自出土文物以外的東西很少給予肯定。事實證明,沒見過大海不等於海洋不存在,存在樹木就有原始森林。目前在收藏領域存在的曠日時久的口舌大戰,實在沒有任何意義,爭論的弊端日益顯現。

“盲人”們對目前國內收藏領域的某些事情爭論不休,最終要引導國內的收藏走向邪路。本人想把自身經歷講出來,讓大家做個判斷。

2009年4月份,我帶著七件器物去了某省,在熱心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某博物館的一位40多歲的專業人員(據説他是博物館的業務尖子,手下還帶著研究生)。他在匆匆看了本人的器物後説,都是現代倣品,工藝還不錯,每件瓷器的仿製成本在幾萬元左右。由於本人明知這些器物的來歷,就順便地問了一句它們能出境嗎?他回答沒問題,他可出工藝品鑒定手續。而在一個小時後在該省實驗室的科學儀器檢測中,這幾件瓷器全部被認定為元明時期(14——15世紀)器物,其中釉裏紅八棱梅瓶的檢測數據與電腦數據完全吻合。據本人在省內文博界的朋友講,省內文博界有一些中年業務骨幹經常開車到其他市區或鄉下。幹啥去了?低價從藏友手中收貨,然後高價賣出,這就是他們的用武之地,而大多數人在熱衷於“走穴”!本人去年夏天去了一趟北京,到首都博物館看了看元青花瓷器展出,感觸頗深。諾大的場地我幾分鐘就出來了。回來後寫了一篇部落格,主要意思是説,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搞了聲勢那麼大的一個展覽,展出的是那麼一堆破爛東西!而藏家手中比這好的東西,有關部門就是不認,更登不上大雅之堂!更可悲的是,由於國內爭論不休,一些近年出土的文物已經流失到了境外。而有些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再花高價把它們買回來。這一買一賣看似簡單,但損害的是國家形象,流失的國家的經濟實力,實在不能不令人心痛!

“盲人摸象”是一個國外的故事,但不辛的是它卻變成了當今的事實。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及時糾正,“一言堂”仍繼續盛行,那將是國內文物收藏領域的一大悲哀!

作者:鄧小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