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剖析國內民辦博物館的資金困局

剖析國內民辦博物館的資金困局

時間: 2010-04-29 08:23:13 |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收藏 >

編者的話

自國內第一家民辦博物館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8月,各地文物部門登記註冊的民辦博物館為386個,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13.3%。

今年1月29日,國家文物局、民政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稅務總局等七部門聯合頒布了《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它也被業內人士比作是吹走民辦博物館嚴寒的春風。

3個月過去,這股春風的力量到底如何?今天起,本報刊登記者調查,對民辦博物館的未來之路再探討。

求生存

民辦博物館捉襟見肘

安徽農民收藏家何澤華最近幾個月喜憂參半:喜的是自己的皖南皮影博物館自1月開張,人流量不小,多的時候每天幾百名,平常也有四五十人;憂的是博物館免費開放,運作成本並不小,資金壓力讓老何操碎了心。

“現在展出的藏品,與自己的上萬件藏品相比,只是冰山一角。”何澤華想擴大博物館規模,但錢從哪兒來?“貸款不可能。只能靠一些商業演出和製作皮影來維持生活。”他希望有實力、有眼光的人來注入資本。

不過,在民辦博物館普遍缺錢的環境裏,老何的這個想法近乎天方夜譚。近年來,民辦博物館的生存壓力,已讓許多藏家捉襟見肘。

安徽黃山市屯溪老街,1999年開始對外營業的民辦博物館萬粹樓,負債經營多年。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萬粹樓,採用明清古建築遺存的石雕、磚雕、木雕等舊構件之精品,用現代建築技術組合而成,為此,“樓主”萬仁輝前後投入逾2000萬元。從2000年開始,經有關部門批准,萬粹樓開始出售門票,但收益並不多,擴建計劃擱淺至今。

作為我國第一座陶專題博物館,古陶文明博物館深藏在北京城南一條幽僻的衚同裏。館藏近3000件出土文物,構成一部近乎完整的古陶文明史。整個展廳在一個地下室,面積約400平方米,年租金20萬元左右,加上人員工資、水電費等,一年至少需要50萬元才能基本維持下去。而所有的收入來源只有一個——館主路東之的字畫作品銷售所得。

新中國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也是到去年年底才開始收支平衡,剛剛做到“不賠錢”。館主馬未都公開表示,一方面國家不給錢,一方面定性為非營利,民辦博物館的生存肯定難。

如何以藏養藏,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誰能給出一個良性的可行方案。

想辦法

不靠貸款靠朋友

突破資金困局,很多民辦博物館都在尋找解決之道。

天津五大道歷史博物館館長劉春芬,最近剛與北京的兩家博物館談妥合作項目,見到記者時,臉上抑制不住興奮。作為當地一名成功的商人,劉春芬並沒有太大的資金壓力,但是能通過市場途徑讓博物館自身具備一定的造血功能,這樣的前景值得興奮。劉春芬還有一家博物館,叫安家大院私人博物館,于2004年成立。“我已經有了藍圖,兩個博物館會走得更遠。”劉春芬説。

合肥市大蜀山腳下的農業園,宣繁秋的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坐落其中。古宅、祠堂、牌坊、亭臺、精美的石像……“這裡的展品還遠遠不夠。”館主宣繁秋有個願望,就是20多年來收藏的數萬件展品,“有一天能全部展示給喜歡它們的人看!”

從上世紀70年代下海經商,事業有成後開始收藏各類文物,再到成立博物館,宣繁秋的這條路,也許能夠代表安徽現有的30多家民辦博物館的成長經歷。同時,宣繁秋面臨的資金困難,也是大多數民辦博物館共同的問題。“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每年的開銷20多萬元,宣繁秋靠自己經營著的廣告公司來反哺博物館,但是要想發展壯大,這樣遠遠不夠。

“賣藏品可以盈利,但真正癡迷這一行的人,都不會將好藏品賣掉!”宣繁秋擬了一張博物館盈利模式的計劃表,包含了古董文物開發、出版發行藏品學術類書籍、開發古典展覽工程、博物館商店、餐飲服務等多個項目。“沒有國家財政的支援,博物館的生存和發展舉步維艱。必須圍繞文物價值鏈開發創意産業,反哺博物館。”由於無法進行商業貸款,宣繁秋採用的是合股經營,由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加盟。

不靠貸款靠朋友,宣繁秋坦言這也是無奈之舉。“博物館事業屬於公益性事業,現在法律把民辦博物館界定為‘民辦非企業法人’,這不僅使得民辦博物館很難享受財政撥款,也使得自籌資金的方法難以為繼。”陜西關中民俗博物院院長王勇超對此也深有體會。

強經營

做長博物館産業鏈

經營也是許多民辦博物館的弱項。

“以商養館是博物館建立之初的必經階段。但萬一哪天企業生意不好了,博物館要怎麼辦呢?”雲南人家民俗博物館館長譚忠文想得更遠,他正在探索一條“以館促商”的新路。“現在有好多人都是奔著雲南人家民俗博物館來的,看累了順便去餐廳吃個飯,再看看珠寶。這種模式可能更有利於博物館的長遠發展,但對博物館藏品和服務的要求也必然更高。”

安徽蕪湖市的陸河村茶館現在是當地的一張名片。走進古色古香的茶樓,既能品茶和享用美食,還能欣賞文物藏品,這是館主許世平的經營理念。“現在,茶樓的收益完全可以維持文物日常的維護與再收藏!”許世平表示。

辦博物館必須“既懂歷史又對文化有激情”。“我開博物館不是為了掙錢,我希望更多人感受到一種文化,傳承一種文明。”劉春芬説,五大道歷史博物館租用的是公家的房産,每年要交給政府5萬元贊助費,門票收入還得三七開,除去員工工資、維修費用和稅等幾十萬元的開支外,只能勉強自給自足。現在,天津五大道歷史博物館已經註冊旅遊品牌,除了引入現代化管理,她還要把博物館的産業鏈做長,籌拍電影《安家大院》,還準備開發安家菜。

開館容易守館難。並不是所有的館主都能夠把博物館當成産業來運作,許多民營博物館的發展仍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市場空間。

“博物館事業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這是一項需要幾代人經營的事業。”全國古玩商會會長宋建文認為,民辦博物館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專題、主題,展品陳列更要別具匠心。

“指望國家將民辦博物館全部‘包養’起來是不現實的。”宋建文為此呼籲,由國家制定符合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政策,使民辦博物館能從事相關文化産業來獲取資金,減免一定稅收,採取靈活政策允許民辦博物館與國有博物館共存共榮,是眼下比較適宜的選擇。

“歸根到底,民辦博物館最終能否生存還是要靠自己。”宣繁秋這樣説。

連結

□ 民辦博物館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大背景下公民文化需求增長的必然結果,是具有文化普及鮮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

□ 將民辦博物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

□ 規範民辦博物館準入制度。加快出臺《博物館條例》,完善博物館管理基本制度體系,明確民辦博物館與公立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

□ 切實幫助解決民辦博物館的館舍與經費保障問題。

——摘自《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