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跨界設計展反思 不求進取的內地書法

跨界設計展反思 不求進取的內地書法

時間: 2010-12-13 14:20:34 | 來源: 南方都市報
書法 >

參觀者在展覽現場體驗徐冰的《地書》作品。

 

古人創楷體、魏碑、黑体,今人是否有能力創出超越先賢的新字體?書法無非筆墨藝術,但書法又能否突破紙筆限制,將意念與精髓適用設計和生活的各個維度?12月2日,由香港設計中心聯同“進念·二十面體”主辦的“書法·設計·海報及創作展覽”,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試圖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索性解答。此次展覽以中國書法為題,邀請四位來自深圳、香港、台灣及日本的設計師為策展人,重新演繹書法藝術家董陽孜的“無中生有”書法系列,並激發策展人立足自身所屬區域,尋找並收集與中國書法設計相關的當代設計、藝術作品,推出一場融入了不同地區文化的全新書法設計展。

內地當代設計對書法運用墨守陳規、進取不足

分享中國書法與當代設計的關係,是此次“書法·設計·海報及創作展覽”的立意。四位策展人為內地的韓家英、香港的靳埭強、日本的淺葉克己和台灣的陳俊良。四位策展人既是創作者———分別利用台灣名書法家董陽孜女士“無中生有”書法系列的筆觸,不限媒介,從“無”到“有”創作全新作品,表達各自的詮釋,還是召集者———各自以所屬地區文化屬性為綱,遴選與書法有關的平面、三維、多媒體等不同表現形式作品,展示不同人文背景衍生的特色書法創意。

其中,韓家英的策展思路尤其開放,除了邀請設計師,還引入藝術家,以顛覆傳統、求新求變為引導,突破筆墨紙的傳統演繹形式,無論平面還是立體,裝置還是多媒體,只要創意鮮明、視角獨特、思考深入,都可看作當代書法求變創新的探索案例。

中國的書法藝術延綿幾千年,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而現代設計在中國的發展只有二三十年。兩種藝術形式,在屬性和觀念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韓家英這次跨界是否跑題?

“目前世界上運用漢字書法藝術的國家和地區中,日本與香港將書法融于設計的案例較多,手法和技巧也較成熟。但大陸設計師在設計中結合書法時,仍然是一種傳統的繼承行為,僅僅是一種書寫企業名稱、商號等的狹隘運用,無法創新、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韓家英指出,在內地,書法與設計的結合始終處於保守狀態,活力不足。

“實際上,書法與廣義的視覺文化存在著諸多的交融可能性。”韓家英以此次展覽為例,無論文字轉換藝術、水墨藝術,還是紙張、拓本、生活元素,都可在繼承傳統書法藝術的過程中,經由全新觀念,衍生、創作出新藝術形式。而他的策展主題也最終確定為“觀念·衍生·創作”。“書法·設計·海報及創作展覽”分兩站舉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已經結束,第二站將於2010年12月21日-12月31日,移師香港中央圖書館作跨年展覽。

創意訪談

商業運用和美學考量雙管齊下或成書法創新動力

韓家英著名設計師“書法·設計·海報及創作展覽”策展人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在中國,書法藝術在當代設計和商業文明中的應用情況怎樣?

韓家英:相比香港、日本和台灣,內地走得比較晚一些。不管是學生還是大家,“傳承”在書法領域是絕對的主流。一提到書法,必定是楷書、草書、隸書、篆書、行書,所謂寫得好,就是臨摹得像,缺乏改變和創新。在日本有書道,台灣現在都有很多人學習書法,但是在內地,孩子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少之又少,書法幾乎出現了斷層。

另一方面,書法本是漢字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但是現在離公眾生活漸行漸遠。打個比方,在西安有很多民間小吃店,會請人來題字寫牌匾,從設計的角度來講,這是發揮了“符號”的作用,但這是一種傳統的思維,這種運用太過單一。我們還沒能把書法轉換成一種有效的商業語言,在商業文明中得以體現。

以台灣為例,你可以看到書法設計出現在茶具上、飛機食具、首飾上、服裝上,還都是有頭有臉的牌子,中國有這樣的設計沒有?有,但是在生活中看不到,它並不在市場上流通,這種設計只存在於小圈子的精英文化裏面。

南都:字體在設計中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你剛才也提到了書法缺乏創新,那麼字庫匱乏給設計造成怎樣的桎梏?

韓家英:我們可以打開視野來看,書法、寫字,在古代本來就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以前都隨身帶著小硯臺放在口袋裏,它也可以是一種具有表達能力的藝術形式。現在很多人開個部落格,都會選皮膚、設定字體,希望自己的空間更有個性,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的餘地很小,對於字體的變異甚至往往是退化,還不如就用回宋体。

設計師就好比一個房子的建築師,不需要去設計房子的玻璃和瓦,更不用自己做,只要直接買來用就行。字庫就是這玻璃和瓦,尷尬的現狀是,我找不到一個合用的。就像你寫一個文章,根本找不到一種字體能夠最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你寫作時的特定情緒。

在日本有很多專門做字庫的公司,每年都會設計出很多款新的字體,還有專業的比賽。這一點我們差很遠。大家都推崇誰模倣得好、繼承得多,“知道分子”就是偉大的人了,卻沒有人去創作字體,去想想自己能為這個時代留下些什麼。

南都:在這次展覽中,你希望呈現出將書法作為一種藝術載體,去創作出來一些新的審美陳述,可以舉例説明嗎,那是怎樣的一種解構和重組?

韓家英:我挺喜歡徐冰的作品,常常能有新的藝術方法和新的感受。他最負盛名的是九十年代初的“天書”,他把文字進行了重組和再造,把文字還原到筆劃本身,變成一種純粹的橫、豎、撇、捺的自由組合。這種創造性的改變,讓人們忘記了文字本身的意義,而引發了極大的興趣,去對字體、字形本身進行美學考量,這就是書法觀念的變更。“天書”是讓字體具備多種視覺意義的傑出案例。

創意推薦

←徐冰《地書》

《地書》由徐冰用自創的“標識語言”寫成,不管是哪種文化背景、何種語言,只要具有當代生活經驗都可以讀懂這本書。比如,項目的中英文字庫軟體,只要將英文或中文句子輸入鍵盤,就可自動轉譯成“標識文字”。在徐冰看來,傳媒、廣告、標識、網路,這些時代前沿部分的核心能量,不過是“將一塊刻板不斷翻印”罷了。

柴小華作品《圖騰》

創作靈感源於五千年前紅山文化的C形玉龍。龍是華夏圖騰,即原始崇拜物。此線型圖像浸透了至簡、至樸、至大的中華書法神韻。在中華文化的價值體系裏,簡樸正大、氣韻生動、人神通會,是一切製圖造物活動所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

韓家英作品《他山之石》

“無中生有”含義是透過董陽孜的字看到另外的東西。以董陽孜龍飛鳳舞的字組合成太湖石,呈現出字的另外一面,從而産生新的美感。同時用傳統畫軸的樣式排列格式,重新構成了一種新的構圖,展示出了書法水墨新的理解與表達。

←王楊作品《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裏的標簽性物品熱水瓶經過新材料的重新演繹,閃爍著新“驚喜”。

■創意資訊

“設計之都”標誌正式亮相

在12月7日開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2010年深圳國際大會”上,“設計之都”標誌正式亮相。據悉,深圳市創意文化中心自2009年1月起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設計之都”標識,要求作品形象鮮明,具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能充分展示深圳開放、包容、多元的城市元素與設計特點。最終選定深圳設計師柴俊峰設計的作品為“設計之都”深圳標誌。

F518辦“勞動音樂狂歡節”

12月1日,作為2010年深圳·寶安創意文化節的開幕大戲,聚集了新疆、內蒙古、雲南、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創意音樂人的“勞動音樂狂歡節”在F518時尚創意園上演。據悉,此次音樂狂歡節首次增加“勞動街唱”,讓樂迷和音樂人自由交流,旨在更廣泛深入地向大眾推介少數民族音樂人和音樂,呼籲社會關注和保護瀕臨滅亡的民族音樂文化,同時也為深圳本土樂隊活躍創作氛圍,最終服務於深圳音樂生態的發展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