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以當代姿態回歸傳統

以當代姿態回歸傳統

時間: 2010-06-18 19:15:24 | 來源: 深圳特區報
書法 >

磨盤上的文字

《老井》節錄

這是個由中國作協主辦的書法展,也是由中國書協主辦的文學展——你沒看錯,今日下午在關山月美術館開幕的“文學與書法·劉家科新作展”正是文學與書法的“跨界”展覽。

其實,文學與書法之間的“界”並非人們想像中那麼明顯,而劉家科正想借此展覽,探討書法與白話文學、書法與生活的關係。

本次展覽由中國作協、中國書協、深圳市文聯、深圳報業集團和關山月美術館共同主辦。

像海報一樣的書法作品

走進關山月美術館一樓展廳,濃濃的書卷氣撲面而來:被放大了的書法手札,展廳兩邊對稱的書法冊頁、團扇、卷軸……但細細研讀,你看不見各書法展中千篇一律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古典詩詞,卻是清新雅致的白話詩。那是展覽的第一部分,五四以來優秀白話詩的詩抄。

但這些詩抄並非臨帖式的書寫。劉家科結合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在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比如,寫艾青《我愛這土地》時,“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句,將詩人沉重的情感化為濃墨,在六尺見方的宣紙上一筆而就,在展廳中如同一面鮮明的旗幟般引人注目。而在寫蘇金傘《埋葬了的愛情》時,他用筆尖蘸飽了墨水,然後一口氣從頭寫到尾,紙上的筆跡便如退潮般從濃轉淡,到了最後僅剩枯筆,如同詩中的愛情,此恨綿綿無絕期。

“劉家科的書法作品形式感很強,像在看設計海報一樣。”關館的工作人員一邊看一邊説。但劉家科稱這並非有意為之,而是“內容決定形式”,只不過他會根據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進行“改良”。比如,以往書寫文言詩歌的書法作品大多沒有句讀與斷行,而他書寫白話詩時則將標點符號也作為畫面的元素進行美學表現,而別出心裁的斷行排列也讓畫面多了一層韻律感。

筆觸跳躍著“罵街”的狂野

作家圈子裏流傳著一句話:劉家科,是作家圈裏頭字寫得較好的,是書法圈裏頭學問較高的。確實,從小習書的劉家科如今已形成了個人的書法風格,而2007年憑《鄉村記憶》獲得魯迅文學獎的他,其文學水準也有目共睹。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鄉村記憶》書法系列。

在採訪劉家科時,記者們打趣道:“劉家科是個外表溫和,內心澎湃的人。”劉家科溫吞吞地跟記者説著德州話,但這批作品卻洩露出他內心充滿激情的一面。比如,他將自己的文章《罵街》謄于紙上,筆觸隨情節的起伏而跳躍波動,寫至“罵街”的高潮處,連章法都如同一位破口大罵的農村婦女般張牙舞爪。而在《鬧洞房》的帖子中,他採用了喜慶的燙金紅紙,並在紙上龍、雲的圖案處密密麻麻地寫著鬧洞房的過程,這讓作品畫面顯得錯落無序,正好表現出“鬧洞房”那種“鬧騰”的印象。……無一不是形式與內容結合的代表作。

據了解,劉家科這60幅《鄉村記憶》書法作品將全部捐贈給關山月美術館。這也是關館首次大批量收藏當代書法作品,他們看中的正是劉家科作品書寫合一的價值。據悉,當初關館提出收藏的請求時,劉家科立即同意了。“我一直努力地實現書法與文學的統一,同時在作品中保留鄉村文化、農耕文化的遺産。送給關山月美術館,將讓更多人的看到我的作品,並鼓舞他們跟我一同努力。”

回歸書、文合一的傳統

展廳中還展示了一批他的寫作原稿。沒想到在電腦時代,他還固執地堅持用硬筆和毛筆寫作。用他的話來説,平時不練,何來創作?“其實,文學和書法並非跨界,相反,它們本來就是統一的。古代的書壇巨匠都不喜歡被稱為‘書法家’,因為他們無一不是文學大家,在他們看來,書法不過是文學的余業。”劉家科説。當記者問到他本人願意被稱為作家還是書法家時,他謙遜地微笑説:“我不過就是個寫字作文的人。”

雖然劉家科的作品看起來很具當代實驗性,但他卻認為,自己是在“回歸傳統”。在劉家科看來,文學是書法的母體,書法是靠文學滋養的。但如今很多人把書法當成了獨立的技術活,只追求表面的形式感。而各類書法展中都以傳統的詩詞歌賦為主題,很難與當下生活完全融入。這次展示的原稿中,就包括他用毛筆寫的《書法與當代文學》論文,裏面鞭辟入裏地表達了他對這一命題的思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