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解開《瘞鶴銘》真跡千古之謎(圖)

解開《瘞鶴銘》真跡千古之謎(圖)

時間: 2010-06-03 17:27:45 | 來源: 新華網
書法 >

資料圖片:2008年10月11日,尋找《瘞鶴銘》殘碑的清淤打撈船在長江鎮江段焦山水域作業。圖片來源:新華網江蘇頻道)

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文化考古打撈活動6月2日在江蘇鎮江啟動,鎮江焦山長江江底遺存的4塊巨石,是否真能覓得《瘞鶴銘》真跡?千古之謎即將被揭開。

《瘞鶴銘》是古人為葬鶴而撰寫的一篇銘文,原刻于江蘇鎮江焦山西麓棧道摩崖之上,臨江絕壁,後山石崩裂落于長江。上海打撈局副局長蔣岩對記者介紹説,《瘞鶴銘》是我國南北朝摩崖書法藝術的瑰寶,通篇書法充盈文士氣息,結字率真自然,蕭疏淡遠,簡約古拙,渾樸厚重,沉毅中含逸致,雍容處顯蒼茫。原書依崖而作,隨形就勢,故字大小不一、參差錯落,意態別致,饒有奇趣。雖是楷書而筆貫篆隸,點劃映帶處彰顯行書意韻,舉重若輕,寬博鬱昂,方圓並用,極盡變幻。

如此難得的中華瑰寶沉入長江後,《瘞鶴銘》殘石打撈成為縈繞在學術界的一種“情結”,零星打撈從未間斷。南宋至清代的幾次打撈得殘石10余塊,有字近200個。1997年,鎮江博物館和焦山碑刻博物館聯合對“瘞鶴銘”殘石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考古、打撈,發現了“欠”和“無”二字;2008年10月8日,《瘞鶴銘》殘石打撈考古開工。在打撈出水的1000多塊山體落石中,經過清洗、拓片、辨識、鑒定,發現其中4枚石塊上疑似為“方”“鶴”“化”“之遽”等殘字。

交通運輸部高度重視剩餘巨石的考古打撈。因巨石估算重量從300余噸變化至739噸,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打撈方案8易其稿。2009年6月2日,交通運輸部救撈局局長宋家慧帶隊洽談江中巨石打撈事宜。6月15日,上海打撈局局長沈灝攜潛水員對巨石進行水下探摸。8月25日,疑似刻有《瘞鶴銘》的巨石被部分爆破減負便於全石打撈出水,8月27日,上海打撈局再次派潛水員對巨石進行探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