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白砥十五年寫就“中國書法史”

白砥十五年寫就“中國書法史”

時間: 2010-04-19 13:29:42 | 來源: 今日早報
書法 >

每每見到書法家們在宣紙上肆意揮灑,分秒之間一件大氣磅薄、入木三分的作品便落成。舉止間,似乎不費吹灰之力。事實上,這筆尖落紙的瞬間,吐納的是幾十年的功力,只可惜,這沉澱積蓄的過程,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

昨天,中國美術學院書法係教授白砥包下了中國美院美術館三層展廳,舉辦《意與古會──白砥臨古書法展》,二百餘件臨古作品正是他近十五年掌燈月下所臨摹的,時間跨度長達四千年,從商代甲骨文到清末之吳昌碩,幾乎涵蓋了中國書法史上所有的字體和流派。

15年心血 臨摹古人好似積累財富

在藝術展覽裏,這樣純粹臨摹古人的個展實屬鮮見。白砥的老師章祖安昨天説,當年沙孟海先生教授他們,臨摹古人是“存款”,而創作則是“支出”,也就是説臨摹是為以後的創作作充分的準備。

昨天展出的這些作品,正是白砥臨帖的心血呈現。從1996年讀博開始,15年間他共積累了幾百件作品,從中刪選了部分,又根據這一次的展覽條件創作了一批特大尺幅的。

從現場可見,最大的作品高近四米,長十余米,單字字徑有三米多,而小的不過幾平尺大小,字細如蠅。其實這些作品,絕不完全是古板的臨摹,有些作品與古貼極其相似,有些則取了原作的神韻,又透露出鮮明的白砥風格。比如説,展廳二樓的巨幅作品《臨顏真卿自書告身貼》,調整了原帖的字體大小,使其錯落呈現,又放大了文中的“真卿”二字,使作品中出現了三種大小不一的字體。這樣臨帖再創造的過程,很有意思。

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白砥在幾十年書法生涯中,深刻地體會到“臨摹”對於書法的重要意義。他説,臨摹古人所遺留下來的經典碑帖,並加以不斷的思考,正是書法的華山絕徑。

另外,白砥也想用這個展覽告訴大家,書法是有門檻的。從人人皆熟書法的古代,到書法成為一門藝術的今天,書法已日趨職業化。這個展覽就是要向大家呈現,一個職業書法家背後的付出與功力。

從法語“轉行”書法 師古人“廢紙三千”

對一個書法圈外的普通觀眾而言,更讓人感興趣的是白砥“不可思議”的“跨界”經歷。如今,白砥已是中國美術學院書法係教授、碩士生導師。他履歷表裏最閃耀的是中國書法專業首位博士生,但他本科念的,居然是北京國際政治學院的法語專業。從法語到書法,這樣由西至中,從現代到古典的轉變,白砥是如何完成的?

白砥15歲時考入北京國際政治學院法語本科,因為表現優秀,畢業留校做了老師。不過,命運註定他只與書法有緣。1987年,中國美術學院招收第二屆書法專業碩士生,從小就對書法有興趣的他陪同學去考試,“無心插柳柳成蔭”,戲劇性的情節在他的人生中發生──同學落榜,他上了。

在當今社會看來,放棄法語這樣熱門的專業,選擇走上前途茫茫的書法,是一個冒險的選擇。但當時白砥所懂得的,僅僅是一份對書法單純的喜愛。

研究生時代,白砥受到了沙孟海、劉江、章祖安等名師的悉心教授。多年後,他又放棄出版社的穩定工作,成為美院招收的第一屆書法專業博士。隋代的智永禪師學書十年不下樓,投身於書法的白砥也是極少出門,而他“每天在室內練15個小時小楷”的勤奮,也一直為大家所津津樂道,頗有古人“廢紙三千”的投入。“那時候沒有娛樂,更沒有什麼業餘生活,生活裏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寫字。”從15歲讀本科,到3年博士畢業,他已經快40歲了。所謂先立業,後成家,白砥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才有了自己的寶貝女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