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孫中山身前留下大量墨寶(圖)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孫中山身前留下大量墨寶(圖)

時間: 2010-04-17 13:26:46 | 來源: 新民晚報
書法 >

孫中山是近代中國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中華民國的創立者,被尊稱為國父。

孫中山身前留下的大量墨寶,不僅是珍貴的革命史料,也是難得的書法作品。無論是案頭小牘或辟窠巨構,所書皆開闊雄渾、朗健清逸,字字獨立卻氣脈渾整。自始至終都貫徹著一種正大、沉毅、豪邁的陽剛精神和恢弘獨特的美感,在雍和中透著高雅不俗,體現了孫中山的偉人氣魄和不朽精神。

孫中山有幅書法作品(見下圖),內容為:“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落款:孫文,鈐印:孫中山印。“人饑已饑,人溺已溺”,出自《戰國·孟子·離婁下》:“稷思天下糧缺,饑民無數,而感‘人饑己饑’。禹思天下水患,災民萬計,而感‘人溺己溺’。”見人饑餓或溺水,關懷他人疾苦,感同身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則出自顧炎武之口,意為每個人都有責任思考天下興亡之事。從中山先生的此幅墨跡來看,孫中山先生的書法作品不僅僅有博大豪邁、氣勢恢宏的榜書作品,也有儒雅、輕鬆、格調清新、韻味綿長的行書作品。他一慣喜歡寫的字句是“天下為公”、“博愛”等有革命戰鬥性等詞句贈予他人,希望與其同勉。就如此幅作品,濃墨重筆,有風檣陣馬之勢,展現孫中山時刻準備報效祖國,反映出先生憂國憂民、心繫天下的博大胸懷。在孫中山與宋慶齡面臨第一次生死離別,返回上海後,孫中山為宋慶齡題寫了“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的聯句,韻味綿長的筆墨,展現出他們之間精誠無間的情感。兩幅作品包含著不同的情感、訴説著不同的情懷,但在他的筆觸間,還是可以認出其書法的來龍去脈,顏字的寬博與厚重仍清晰可見,潛移默化中服從於行書作品的整體風格。從中山先生大量的題字和墨跡中可以看出他早年在私塾中曾短期學習顏真卿“顏體”書法的痕跡,寬博厚重,中宮寬綽,四週緊密。大璞不雕、渾然天成的意境中,映射出中山先生其終生為之奮鬥的崇高革命理想,更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終生以革命、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政治家的豁達胸懷。

中山先生並不以書法知名,但他的書法作品有著不同尋常的韻味。中山先生的字,結體緊密,氣象雍容,有一種大家風範。他放筆直書,隨意揮毫,不受任何拘束,但百變不離其宗,剛勁有力的書法中透出了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此幅作品不拘泥于傳統佈局排列,突破舊規,而更注重書寫內容及筆下情感的表達,一氣呵成。

中山先生是一位革命的實踐者,不可能臨池學書般地只專心於書法。他的書法不是練出來的,而純粹是從心靈裏流露出來,是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與偉大理想自成一體,“字如其人”在孫中山先生身上得到完美的體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