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方言最初來自於滿族語言,如“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名,“得瑟”、“白話”、“馬甲”等方言均是滿族語的音譯
目前全市掌握滿族文字的只有幾個人,全國不過十幾人,瀋陽人愛新覺羅·德崇是其中之一,他呼籲加強東北民俗文化的研究——
今年4月4日,省民俗學會副會長、滿族書法家愛新覺羅·德崇受邀將參加在陜西舉行的全球華人公祭軒轅黃帝大典,他將以一幅28平方尺的長卷書法作品《敬獻軒轅黃帝——人文始祖,凝聚中華》捐贈此次公祭大典,並將被陜西省政府和黃帝陵管委會收藏。作品以漢、滿兩種書法書寫,以此喚起人們對滿族文字和文化的保護。
積極開發東北特色的滿族文化産品
愛新覺羅·德崇(溥旻),滿族,今年66歲,在瀋陽念過中學和中專,畢業于軍事航空院校,做過機關幹部、企業負責人。
德崇平時擅長滿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憑著自己經歷和熟悉的滿族穿、戴、枕、蓋、敬,讀、寫、吃、用、玩的豐富底蘊,積極開發出一批批清滿禮品、工藝品、紀念品:如荷包(滿語:發都)、服飾、絹人、悠車、貝勒枕、聖跡牌、清帝像、八旗圖、嘎喇哈等。“實際上,滿族的文化産業,都帶有典型的東北文化的特色。 ”德崇表示,這些文化産品看似不大,但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
東北方言多數來自於滿族語
“不少東北話都是來自於滿族語,現在電視上經常出現的‘得瑟’就是其中一個,表示不穩重,輕浮、浮躁的意思。”
採訪過程中,德崇拿出了一個小本子,裏面記錄了他收集的來源於滿語的東北方言和地名。“如‘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名,‘白話’、‘馬甲’、‘嘚咕 ’、‘波棱蓋’、‘硌應(討厭)’、‘把式(折跟頭)’、‘硌色(不合群)’、‘喇忽(好忘)’”等均是滿族語的音譯。”德崇表示,這些語言對於研究東北民俗文化將有重要作用。
讓滿族書法對傳承滿族文化起到促進作用
德崇認為,傳承和保護滿族文化,關鍵在於文字的保護。十多年來,他在研究了古版《清文鑒》、《滿文辭典》(康熙時期)、《五體大辭典》(乾隆時期)、《簡明滿漢大辭典》等工具書的基礎上,創立了不同字體的滿文書法,主要內容有滿文楷書體、滿文行書體、滿文草書體、滿文藝術體、滿文象形體、滿文拱卷體、滿文懸針篆體七種滿族書法書體。
2006年,德崇被“國家版權局”定為《愛新覺羅·德崇滿文字范》,享有著作權人資格。據德崇本人介紹,滿文書法今年將申報新一批瀋陽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讓滿族文字保護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