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陳振濂把書房從杭州搬到北京

陳振濂把書房從杭州搬到北京

時間: 2009-12-04 20:34:46 | 來源: 今日早報
書法 >

陳振濂

昨天上午,“意義追尋——陳振濂書法大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伴隨著貝多芬交響樂《命運》,陳振濂發問的表情凝固在美術館過廳的熒幕上。邊上,是他的書桌、書櫃、還有他幾十年來出版的數十部書籍……他從杭州搬來了自己的書房,讓觀眾閱讀到真實的他。

在這個30平方米的書房外,卻是一場令人嘆為觀止的書法展,長36米、高5.4米的草書《李白長歌<夢遊天姥吟留別>》猶如萬馬奔騰紙上,八大類200余件展品不僅是一場征服觀眾的視覺盛宴,還令中國書法界為之一振。

他把書房搬到了北京

極簡的黑白創造極致的美

昨天,不光開幕式擁堵,一貫冷冷清清的專業學術研討會居然爆滿加座,因為聞訊趕來的粉絲“陳迷”太多了。這在日日上演“大腕”戲碼的中國美術館實屬“奇觀”,連館長范迪安也連呼“不會吧?”

中國美術館拿出了四個最大的展廳,但放200余件作品還是有點擠了。陳振濂就用極簡的黑白色與線條,完成了一個美到極致的書法展。美術館主廳最中央的展線上,是巨幅作品《李白詩<將進酒>》,兩側是一分為二的《老子語》,呈現了最佳的視覺效果。為了保持作品乾燥,20天前,展覽團隊將幾個集裝箱的作品運到北京來裝裱,大到展覽形式,小到麻布的色彩紋路,都經過了精心考慮。

許多觀眾在美術館的過廳駐足,與門外震人心魄的巨作不同,這裡傳遞的氣息柔軟而平實。來自杭州的傢具和書籍,還原了陳振濂的書房。一張兩米長的書桌,幾張棕紅色的中式圈椅,擺滿了著作的書櫃,還有高高懸起的恩師陸維釗先生為他取名並題寫的號——“頤齋”。

有趣的是,整個展覽過程都顯示了“陳迷”的力量。不光是為展覽費心費力的100多人的團隊。據説,之前北京沒有一個公司敢保證能在20天內裝裱完所有作品,最後居然是一個“陳迷”老闆拍胸脯啃下了“硬骨頭”,提前8天圓滿完成。而負責運輸作品和傢具的物流公司老闆也是個書法愛好者,二話不説就“搶”走了這不容易的差事。

展覽猶如史詩巨片

承載了思想的書法才是真藝術

這麼多年來,陳振濂“沒有創造性、創新點決不出手”的特點一直名揚書壇。而這一次的出手,他醞釀了整整十年。

2009年是陳振濂的“展覽年”,4月“心遊萬物詩書畫印鑒賞會”熱身,5月“線條之舞書法大展”預展,這一次才是正式亮相。他將這次展覽命名為“意義追尋”,針對的是不少當代書法家只知道抄古詩文,逐漸令書法喪失時代意義的詬病。“這使書法始終徘徊在藝術殿堂的門前,它好像是藝術,但好像又不是真正的藝術——真正的藝術需要永無止境的創造,重復應該是它的死敵。”

與許多書法展人們行色匆匆不同,這是一場“細嚼慢咽”的展覽。觀眾的腳步不再匆匆而過,還多了許多記錄、拍攝的動作,因為那些文字太有趣了。譬如,陳振濂寫書法巨匠沙孟海“沙師府中每日餐桌必有鰻”,説的是沙老的寧波口味;他寫書畫大家謝稚柳“謝老作畫潑墨,得意處忽語作京白……”説的則是謝老喜好京劇的情趣。

陳振濂説:“我用書法的形式來表述一些當時的難忘印象,為這些大師巨匠們留下一份珍貴的歷史記憶,這是一個恢復書法古典傳統功能的好選擇。”而這批作品中所記錄的事實,也終有一天會成為他的珍貴史料。 

據了解,明年展覽還將來到杭州,這是杭州“陳迷”們值得期待的一件新年大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