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書法: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書法: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間: 2009-11-02 23:01:03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書法 >

文/周祥林

在科技越來越發達、電腦越來越普及的今天,一門傳統的學問——國學,也在悄然復興。在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和文化的國度裏,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神秘感和厚重感並重的,國學如此,書法也如此。在當下,書法雖然不如國學那麼敏感,但其在中國文化中的分量卻是舉足輕重的,或者説,他是中國文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這是一個既虛又實的元素,用文字也很難表達清楚,大部分應是由體味和感悟得來的。倘若非欲用文字來表達,那麼,下面五點可能是不容忽視的側面。

一、自然之軀

漢魏以前,中國的書法是與文字演變緊密相聯的,何為文字,何為書法在大多情況下是難以界定的。在人的意識中,似乎還沒有“書”這個概念。但不容置疑的是,“書”已確確實實存在了,不僅存在,而且以它獨有魅力昭示後人。直到今天,如果我們在欣賞甲骨、青銅器及各種夏商周鐘鼎器具時,很難想像,不欣賞上面的字,會損失掉多少樂趣,會損失掉多少值得玩味的內涵。

同樣,從文字本身來看,中國字的造型無不濃縮著中國人的宇宙觀,一部《説文解字》便是最好的證明。很多我們現在看似平常的字,在上古的寫法中卻是蘊藏深意的,如金文中的“王”,上面一橫示天,下面一橫喻地,而立於上下通天接地的中間一橫則是“王”,因為他代表天地,所以其他人都要聽他的,久而久之,他這個王也就順理成章了。這種方法沿續到後來。便成了一種帶有巫術文化的統治手段,水泊梁山的坐次排名,史實上的黃巾軍,太平天國起義,可謂數不可數。細想一下,這一切不都是由這個“王”字引發出來的嗎!類似于這樣的字可以説不勝枚舉,而這些又恰恰都是中國文化的具體體現。

是不是可以這樣説,甲骨文大篆金文及春秋戰國諸文字,毋庸説它具有的書法美而令人覺得有文化性,即其字的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文化是它的自然之軀。

二、春江水暖“書”先知

如果説還沒有完成演變任務的漢字本身即具有文化內核的話,到了漢魏,演變的文字已走到了盡頭,字,已完全成了一種“審美”——書法,那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漢代的隸書。我們誰也不會陌生,但當時兩種文化與兩種審美在此中可以立見,你看充滿廟堂氣的《史晨碑》、《禮器碑》與充滿民俗氣的《石門頌》、《西狹頌》,差異是何其之大。同樣,魏晉之際的王羲之、王獻之,與北朝的種種造像,如《姚伯多墓誌》、《龍門二十品》,又有多大的差異!

我想,每一個知曉中國文化的人,都絕不可能把它歸結在書法本體上。因為,透過書法,透過這或雄逸野俗,或高雅肅穆的字體,折射出的正是它的各個時期,各個地域,各個階層的大的文化。

其實,説起這一時期的書法,我們基本可以不説書法本身,而是説書法外的文化。

西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了中國,這個北方的君王,在統一了南方以後,在南北文化大交融中,一個奇怪的現象卻發生了,即被統治的南方文化佔奪了主導權。你看這一時期的詩、文、繪畫,顯然就比原來的北朝多了些“遒媚”與“複雜”,那個惱人的隋煬帝不就坐愛揚州而招來殺身之禍的嗎?

也許這一切你從詩、文、繪畫上,不易覺察出來,那麼,好了,請看書法,一塊《龍藏寺碑》就足以證明文化南移了,如果,你覺得還不明顯,那你看初唐,早期“師碑”極明顯的歐陽詢,也都開始南化(帖化)了。從這一點上説,書法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細微變化的了。

三、寫意之尤

我一直以為,因為有唐代飛揚絕岸的草書,才會有晚明狂誕個性的思想,這兩點連在一起絕不是偶然。

中國的書法在晉唐以後,除了在承繼基礎上各取一面形成自我,很少再有像二王、顏柳、歐虞、懷素張旭這樣的楷模了,尤其是張旭、懷素,不僅之後不復再有,而且幾乎就是唐以後書法家傾力追求的目標,究其原由,無非是八個字:自然之最,寫意之尤。這一點,只是到了晚明才一泄而發。而大多數還模寫顏柳歐趙的書家,也是為自己的草書找個根基,就如同考進士為自己找個出身。

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歡草書,是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他們壓得太重了,而草書可以“抒其性情、達其哀樂”,工務之餘,揮灑一番,豈不快哉!草書,可以把他們身上的追求自由的天性釋放出來。

很顯然,自然、自由只是草書的一面,而虛實相生所産生的哲學思考可能才是草書魅力的根本。如果説,“夏雲奇峰”、“驚蛇入草”這些自然現象有一種天然之美的話,那麼“返虛入渾”、“積健為雄”這些詩品中的句子,才點到了草書的實質。篆、隸、楷、行,拋卻章法以外,單個字大都要求點畫遒實,所謂“有點畫處皆實,無點畫處皆虛”,而草書則不然,虛實關係在一個字上也要表現得恰到好處,否則則難以有美感,至於到一幅字內,虛實的處理就更近於玄妙了,而這,恰恰是中國文化中積澱根本的陰陽學説的延伸。

從書法上看唐宋元明清文化的發展,可以説一目了然,而那種追求自然、追求意境的文化觀才正是這一時期的最大關懷。“楊柳岸,曉風殘月”、“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個是眼中的自然,一個是心底的意境,而書法恰恰是眼中與心中的結合。

四、理想的圍城

中國文化的本質與中國士大夫的精神理想在很多時候是既統一又矛盾的。表面上看,這是人與我的關係,而實際上,正是一種難以擺脫的精神或理想的圍城。而這恰恰又是書法的本質。

中國的藝術大都講究師承,但書法可以説是最突出的了,這個師承不一定是一個具體的師父,但卻能讓你師一輩子,這是有別於其他藝術的。戲曲,武功等,出了師大概邊練習便琢磨就可以了。但書法,你卻始終都要靠臨摹前賢佳作來滋養你。王鐸到了六十幾歲不是還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嘛!一個好的書法家,一輩子好像都在進與出上做文章。這正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所在,更是中國文化分與合、合與分的具體體現。

五、臨海的一扇窗

如果説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片深邃遼闊的海洋,那麼,書法,不僅是海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同時是臨近海洋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你可以準確、清晰、全面、深入地了解到中國文化的精華與魅力,並以此來打通各個門類之間的關節。在這扇窗前,只要你耐住寂寞,靜心觀望。你還會發現隨著春夏秋冬的季節的變化,這片海洋都會以不同的美麗來滋養你的心懷,或許一個細小的變化,都會觸動“海洋自身的波瀾”,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中國文化的血與脈是緊緊聯在一起的。

(本文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著名影視導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