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在貴州黔西南的大山裏,有一座溶洞圖書館

在貴州黔西南的大山裏,有一座溶洞圖書館

時間: 2024-01-26 08:47:09 | 來源: 藝術中國

鳥瞰溶洞圖書館入口處及“鳥窩書店”

2023年12月31日,在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板萬村,一座建造于溶洞裏的圖書館正式營業。貴州高原神奇的喀斯特地貌、悠久獨特的布依族文化、象徵著人類知識與智慧的圖書館……融合了這三個元素的溶洞圖書館一面世,就迅速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自開業以來,溶洞圖書館深受當地村民的喜愛,聞訊遠道而來打卡的遊客也絡繹不絕。

溶洞圖書館由青年建築師曹卿作為設計主創,曹卿、陽威、王文濤三位青年建築師組成設計團隊,民間公益組織“大山小愛”負責運營。作為設計主創,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師、挪威奧斯陸建築與設計學院哲學博士曹卿撰文介紹了這個項目的緣起與設計理念——

溶洞圖書館的緣起

2016年,中央美術學院的建築設計團隊在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教授的帶領下在板萬村進行整體改造,溶洞圖書館是這個項目的延續和拓展。當時進行的傳統村落實踐已經確立了一個適應本地發展的框架體系,即延續鄉村文化、加強遺産保護、發展鄉村教育、激活公共空間以及提升生活品質。因此,無論是2022年的“生態博物館”(圖 1、2)、2023年的“大山市集”(圖 3、4)以及2024年元旦正式營業的溶洞圖書館都是在這個思考框架內進行思考和實施的。

圖 1:2022年8月,設計團隊帶領城市年輕人、本地村民、工匠以及本地公益組織在村裏搭建了一個充滿藝術特色的樹屋——生態博物館。設計及策劃團隊:曹卿、陽威、王文濤、何愉歆、魏子舜、大山小愛公益組織。(照片:曹卿)

圖 2這個小小的生態樹屋能夠成為鄉村的生態資訊索引室,讓本村兒童還是遊客更加了解聚落,能夠讓人們帶著更多的好奇心和問題去探索整個聚落區域。(照片:曹卿)

圖 3:2023年暑假,設計團隊與一群志願者通過在地實踐,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建成一個完整的鄉村市集項目。設計與搭建團隊:曹卿、陽威、張子言、熊子建、何愉歆、魏子舜、周熙佩、朱天一、陳靖霖、何愉歡、李俊熹、張書綺、徐寧軒、黃泓瑜、章蕓嘉以及村裏的工匠。(照片:陽威)

圖 4:“大山市集”是城市年輕人與鄉村居民的共建;它是建築師與鄉村工匠的共建;它更是傳統與現代的共建。交流、碰撞、啟發、融合在這個“鄉村市集”設計和搭建過程中不斷地産生和強化。城市年輕人能夠在鄉村尋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路徑,而鄉村兒童和年輕人也能在藝術的啟迪下,重新喚起對自己所居住村寨的興趣,振興日漸式微的村寨。(照片:謝羽婷)

建設契機及場地背景

項目最初的契機源於2016-2017年夢想改造家項目的實施,當時我們了解到“趕荒洞”的傳説,這個神秘而吸引人的地方成為了項目的原生點(圖 5)。從最初偏遠難以到達的趕荒洞,到後來修建山路使其更加便捷,村民和遊客對這個地方的喜愛也與日俱增。

圖 5:設計介入之前的“感荒洞”。(照片:曹卿)

“趕荒洞”這個名字根據當地布依族的發音而得。傳説這裡曾經住著一位窮苦何姓後生,他從小給當地李財主家當長工,因與李財主家女兒日久生情,便私奔到此洞隱居。根據村裏老人回憶,古時遇到土匪侵擾時,全村老少都會躲到感荒洞躲避危險。隨著社會的進步,村民不再需要它來躲避戰亂。曾經的感荒洞現在已經成為村民口口相傳故事中的角色。

作為板萬村的制高點,溶洞地理位置優越,視野開闊。初期,我們曾有過多種可能的設想,比如博物館、藝術館、展廳、火鍋店、特色民宿等。然而,在與運營方多次溝通和碰撞思維後,最終確定了圖書館的構想。這一設想既延續了公益組織在貴州支教核心內容中的圖書館概念,同時也成為了村民和遊客的服務中心,可以提供休憩、閱讀、就餐等多種功能。

設計概念:書山有路勤為徑

在板萬村落的核心區,板萬夢想家小學的鄉村圖書館為村裏的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個安靜的閱讀和學習的空間(圖 6)。居民非常喜歡,鄉村圖書館成為孩子們在週末和假期的學習場所。然而,隨著本村居民對自習空間需求的不斷提升,以及常住“新村民”(新村民是指進入鄉村並投身於鄉村振興的充滿活力、創造力的嶄新力量。在板萬村,包括幫助村落改善數字基礎設施的數字碼農、投身鄉村教育的志願者、熱愛鄉村的普通市民、熱愛青山綠水的藝術家等)和遊客對不同閱讀環境的訴求,促使著在村落內新建一個容量更大、業態更豐富,既可以服務本村村民又能滿足“新村民”與遊客的圖書館。

圖 6:公益機構在暑假招募志願者在村裏給鄉村小學生傳授知識。志願者教師會經常組織小組活動,幫助孩子探索愛好和興趣。照片攝于2021年8月2日。(照片:曹卿)

以“帶著鄉村的孩子們,一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宗旨,對圖書館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的挖掘,對圖書館的社會空間與物理空間之間關聯的探索,無疑為溶洞圖書館拓展了設計和運營的視野。喀斯特溶洞作為最重要的空間環境要素,能讓閱讀者在心理上産生進入“內部”的感受,可以讓訪客感受顯著的內外差異。導致這種差異性的根源不僅在於溶洞的自然環境還在於“閱讀文化”的內生性特質。

溶洞圖書館作為聚落“人文景觀的最高處”,其場地的選擇兼具“形勝與意勝”的特點。形勝,指溶洞圖書館選擇“寧靜致遠”的峰巒疊翠之內,讓人欣賞到心曠神怡的風景,以實現自然恬淡的心境。意勝,指溶洞圖書館是“書山有路勤為徑”的文化之處。感荒洞開始作為教育場所重新進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由此成為聚落的文化中心之一。

設計主導與運營前置的結合

鄉村改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溶洞圖書館項目的構思、設計、施工和運營都是在這個思路下産生出來的。板萬村現在有一批支援鄉村教育的公益組織(“大山小愛”是專注于貴州山區教育服務的公益組織)以及從事鄉村文旅的運營方。要確保項目的成功,設計團隊必須與村委會、公益組織和運營方建立起有效的協調和合作機制。只有這樣,項目才能推進,真正實現設計的願景,幫助和促進圖書館在設計完工後能夠順利投入使用。

圖 7:在推進設計和施工時,設計團隊廣謀從眾,集思廣益。圖為設計團隊與村委會、施工方和運營商在現場針對方案進行現場會議。從某種意義上講,溶洞圖書館是不同參與者的共謀之果。(攝影:陽威)

建築師的多種角色

在溶洞圖書館項目中,建築師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設計方案的創作者,又是專業、高效的顧問,也充當著推動者、協商者,以滿足本地居民和運營者的多樣需求(圖 7)。在鄉村環境中,建築師必須靈活調整工作方式,以適應聚落內生發展的能力,同時考慮鄉村社區的具體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在鄉村建設項目中建築師需要在角色和方法上保持高度靈活性,確保能夠最佳地滿足當地需求和期望,促使社區真正受益於建築的創新,而非僅僅是實施一項規劃。這種以社區為中心的方法是溶洞圖書館建成以及未來運營成功的關鍵,也為未來類似項目提供了寶貴經驗。

圖 8:共識有時是在村中會餐時確定的。(照片:李笑笑)

考慮到項目的獨特性和多方面的限制,設計團隊在策劃階段就與運營方達成了共識(圖 8)。設計團隊採取分階段分人次駐村的方式,每段時間為一週起,實行就地陪伴式的設計和建造。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地解決了線上溝通的種種限制。在施工現場,設計師、運營方、建設方、監理等多方共同參與,共同協商解決問題。制定了一系列主要原則,由設計方主導來把控效果和設計的方向,建設方則優化施工的方法,而運營方和監理則合理控製造價和工程時間。這種協同合作的方式使得各方能夠高效而順暢地進行溝通,確保了項目的進展和品質(圖 9)。現場的不確定性以及現場的感悟和啟發成為設計很重要的一個決策來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非常感性的東西,設計才會變得生動、自然,比如稻田取景框、崖壁下的樹下讀書平臺及關鍵平臺。

圖 9:設計師在與運營方在現場溝通。(照片:王文濤)

溶洞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與設計理念

板萬溶洞圖書館項目包括洞內圖書館、室外無邊水池、“鳥窩書店”(溶洞圖書館功能的延伸,兼具水吧、休憩、觀景和打卡的功能)、崖壁觀景平臺以及岩石書屋。落成的建築與景觀具有圍合向心的凝聚力,又和諧地融入在當地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喀斯特地貌山地靜謐而又神秘的氣質不容忽視,沉默地向訪問者展示著它壯美的景色(圖 10)。通過無界的方式自然聯繫起溶洞、開放式平臺和書屋的場域,融合閱讀、觀景、休憩的一個文化場。

圖 10:村民在建築周圍的耕地種植玉米、馬鈴薯、花生等農作物。整個場地充滿村野之美及鄉野之氣。溶洞圖書館成為融于當地生態景觀的文化構築物。(照片:曹卿)

洞內圖書館:貴州自古有在溶洞內建民居的傳統存在。喀斯特溶洞庇護了古時居民免遭自然災害以及土匪侵擾,是板萬原住民的棲息居所之一。某些岩洞成為繪畫的殿堂、修行的道場、庇護的場所,洞穴的形象仿佛刻入了人類DNA。試想像,在一個自然溶洞腔體內嵌入一座圖書館,它會有何種樂趣以及神秘感?正如勒內·德勒茲所言人生就是一場遇見,人們在脫離非常現代化的都市,在偏遠的山地聚落遇見一處原始的空間,會暫時抽離于周邊環境;在溶洞空間中穿梭、遇見、互動、閱讀,盡情體驗這種既原始又現代的氛圍空間(圖 11)板萬溶洞圖書館不被定義一個傳統的圖書館,而是一個可以讓村民和遊客可以閱讀、交流、休憩和冥想的地方(圖 12)。

圖11:溶洞入口處曲線閱讀臺。(照片:曹卿)

圖 12村民在溶洞圖書館內閱讀。(照片:曹卿)

設計師關注發生於鄉村場景下的多樣化的活動與節日,結合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並通過公共節日的再策劃,吸引更多遊客、創意人和建設者與在地居民良性互動,從而形成共創共生的局面。以文化創意和事件營造做引爆點,把現代元素注入鄉村,這樣就會裂變出一種全新的鄉村享玩方式的樣本。溶洞圖書室就是一個發生器,它是一個腔體,它可以為很多有趣的事件服務,因此,它是多面的。它可以是真人圖書館的分享空間,可以是布依族時裝秀的展場,可以是板萬村民俗表演的場所,也可以是鄉村圖書節的舉辦之地,還可以是鄉村藝術展的展示空間。它是一個展示空間也是分享空間(圖 13)

圖 13:溶洞圖書館內部舉辦的跨年音樂會。(照片:曹卿)

已有的墻壁和岩石共同圍合形成寬敞且機理豐富的空間,因此,建築師團隊將設計重點放在了在新建築和原有條件之間建立起連續的對話上,尊重原始自然環境,儘量不對其進行直接的改變甚至破壞。基於以上認知,建築師以簡潔的結構和清晰的流線創造一個閱讀和分享的空間(圖 14、15、16、17)。創造出一個與山體融為一體的空間。讀者在溶洞的不同高度裏面或行、或坐、或觀。溶洞內部沒有那種人為的光滑,它充滿著大自然的粗獷。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圖書館,這是被自然生態所賦予的(圖 18)

圖 14:溶洞圖書館內多層書塔。(照片:曹卿)

圖 15多層書塔內的閱讀空間。(照片:曹卿)

圖 16多層書塔內的聽書空間。(照片:曹卿)

圖17溶洞圖書館內的多層圓形書塔。(照片:曹卿)

圖 18溶洞圖書館的冥想區,閱讀者或遊客可以在裏面聽到分享者的故事音頻。(照片:曹卿)

溶洞入口處的水面景觀:水體景觀位於溶洞入口處。位於洞口的遊客可以盡享270度的無敵山景,而室外的山景倒映在水面上,能給遊客帶來有趣的視覺體驗。水體將建築、景觀以及室內設計串聯結合起來,並貫穿了空間及産品服務的每個細節。池水從外側溢出,落在下方的疊水景觀中,給位於平臺內部放鬆的遊客帶來了愉悅之感(圖19、20)。

圖19:洞口的水池景觀——白天。(照片:曹卿)

圖20:洞口的水池景觀——夜晚。(照片:曹卿)

“鳥窩書店”:當地政府在2021年在溶洞外修建了一座圓形鋼構平臺,這個平臺順著山勢向北側坡地方向探出。這個原有的平臺本是一個觀景臺,考慮溶洞面積不大容納能力有限在這裡做了拓展,可以視為溶洞功能的延申。為了消除安全隱患,建築師團隊首先對這個平臺進行結構加固的設計工作。之後經過精心設計,使之成為眺望遠方村寨和山脈、輕鬆閱讀和飲水以及滿足戶外露營的開放式平臺(圖 21)。作為溶洞外體量最大的建築體,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通過竹子立面的選擇和設計來弱化建築的體量感,使其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立面部分鏤空,開洞位置跟隨平臺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像是一面別致的取景框。這個橫向足有10米的開窗,讓內部休息的遊客毫無阻攔地欣賞美景,享受不時吹來的清風(圖 22)。平臺內部空間由三個不同標高的平臺構成,飲水區、休息區和吧臺依次從低往高展開(圖 23)。

圖21 :“鳥窩書店”上的露天平臺。(照片:曹卿)

圖 22:“鳥窩書店”外部立面。(照片:曹卿)

圖 23:“鳥窩書店”內部閱讀和休憩空間。(照片:曹卿)

岩石書屋:作為溶洞圖書館項目重要的室外空間設計。書屋提供一個不同於溶洞的獨特閱讀環境及體驗,它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專門用於閱讀、思考、充電與放鬆的空間,追求自己內心的平靜。書屋佈置在緊靠一棵楓香樹的巨石之上。書屋是“懸浮”在岩石上的體量,通過木構平臺又將楓香樹收納進它的功能範圍內。一石、一樹和一屋的空間連結反映了獨特的場地屬性(圖 24、25)。書屋的整體建築佔地面積不到20平方米。一層作為閱讀區,讀者沿窗戶而坐;二層作為一個更加私密的閱讀分享區,可以通過一扇活動木板在樓梯處將首層和二層隔絕開來。屋頂有一處凸起的天窗空間,人們可以通過軟梯攀爬到此處,方便一個人在這裡靜心閱讀與觀景。(文/曹卿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24圖為岩石書屋。(照片:曹卿)

圖 25從岩石書屋眺望“鳥巢”。(照片:曹卿)

在貴州黔西南的大山裏,有一座溶洞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