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向勇:新鄉土主義視角下文化鄉建的思考與行動

向勇:新鄉土主義視角下文化鄉建的思考與行動

時間: 2023-03-31 14:22:52 | 來源: 藝術中國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向勇教授主題演講

我之前參加過兩次汪莎老師組織的現場活動,去年的那一次走進了貴州、走進了榕江,走到了鄉建現場。所以,在這裡我首先要向中國美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和汪莎老師的團隊表示深深的敬意。方李莉老師剛才已經給我們做了高屋建瓴的提點,那麼,我接下來在方老師發言的基礎上再進行一些個人化的、不太成熟的思考。

演講現場

一、新鄉土主義的精神追求和價值錨點

剛才方老師提到了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走進鄉村?為什麼要親近泥土?為什麼要跟農民交朋友?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後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追問和回望,這觸及到我們現在整個國家都在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中國式現代化。從1840年算起,我們中華民族一直都在探索中國式的現代化:從被動的、落後的、挨打的現代化探索,到後來模倣的、學習的現代化借鑒,再到現在的中國主體的、世界引領的現代化創新,我們創造了現代化發展的中國奇跡。何為中國式現代化?農業、農村、農民在中國式現代化當中扮演什麼角色?這是我一種思考的問題。

我們知道,早在100多年前,我們的先賢已經就“何為中國的現代化”這一爭論展開了相關探討,中國現代化的問題不是在1949年以後、或者1978年以後、或者2012年以後才開始去探討和探索的,而是一代代中國人所一直追尋的國家發展的出路問題。例如章士釗先生,他在一戰結束後不久便遠赴歐洲考察,回來之後就“中國應該以農立國還是以工立國”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要“以農立國”,不要“以工立國”,他認為西方的工業化導致西方社會的生産過剩和兩極分化。章士釗先生的思考值得我們反思,雖然我們要以時代的眼光去辯證地看待他結論的正確性,但他在得出結論之前對於問題深入討論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細數百年鄉建的探索過程,我們會發現除了對工農業現代化進行反思外,還有對於鄉村建設的思考與探索。鄉村建設既包括國家建設的宏大敘事,又涵蓋個體成長的心性發展。我們個體的自我成長始終面臨三個維度——家、國和天下——的關係互動,它起源於費孝通先生提出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進而把我們的親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不斷擴充,就像水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盪漾開去。在新時代,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費孝統先生提出的“鄉土主義”。對於這種新的思考,大家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概括方式,我將其概括為新鄉土主義。我想,新鄉土主義包括三個環節:第一,新鄉土主義的鄉村是在城鄉之際的鄉村。它不是城鎮化的單一路徑,而是城鄉統籌的和諧發展,是城市與鄉村資源互補、協同共生的發展路徑,彼此之間相互提供發展的資源和支撐條件。第二,新鄉土主義的鄉村是處於新舊之交的鄉村,是傳統的、遺産的過去的積澱,也是時尚的、現代的、新生的未來的想像,新鄉土主義不是保守的、守舊的、落後的,不是被動的、靜態的,是守正創新的,是進化的、發展的,是與時俱進的。第三,新鄉土主義的鄉村存在於家國之間,是個體與國家同構共生的。在新鄉土主義的願景之下,中國人很本能地把“家國一體”和“天下一家”結合在一起,自然就有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責任。

二、文化鄉建的實踐創新和人才開發

聯合國《2030議程》裏提到了文化指標和區域文化創造力計劃,包括環境和復原力、繁榮和生計、知識和技能、包容和參與等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城市、文化與創造力計劃”構建了空間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應等三個維度、六大因素來探討文化對於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增長所起到的推動作用。這六大因素分別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和宜居性,技能和創新,社交網路、推動因素、資助和融資,包容的制度、法規和多元化的夥伴關係,獨特性,以及數字環境。從這些影響維度中,我們可以發現文化鄉建其實也是要去營造一個有利的生態系統,讓文化鄉建能夠紮根、創新和繁榮,讓利益相關者,尤其是在地鄉民能夠有負擔得起的文化空間、文化設施和就業環境。換句話説,我們在鄉村的發展不是説只是一個運動、一個工程、一個計劃,做完之後就像一陣風刮跑了,而是要真正地激活鄉村,動員鄉民,在鄉村建立起一個完善的、良性的、可持續的社會網路。

那麼,作為第三方力量的鄉建力量,高等院校、社會組織該怎麼把自上而下的政府主體、商業主體和自下而上的基層力量做一個很好的連接?這是我們作為系統性、總體型文化鄉建所要關注的問題。在這裡,總體型的文化鄉建包括文化遺産鄉建,起到培基的作用,在保護鄉村文化遺産的基礎上進行鄉創文化生活的重建;包括文化教育鄉建,起到鑄魂的作用;包括文化藝術鄉建,起到塑形的作用;包括文化創意鄉建,起到強體的作用,推動鄉村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

在推進文化鄉建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以下三個重要的原則。第一個原則是根土意識、天人合一,就是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每一個鄉建人要經常親自到鄉村去看看,去深度體驗鄉村的文化,去看看鄉村到底需要哪些新的事物?我們主觀設計的鄉村建設符不符合鄉村的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建築材料是不是從鄉村的在地環境中選出來的?鄉村營造的結果是不是文明的、現代的、新興的?第二個原則是活態涵養,物盡其用。我們要平等而充分地對待每一樣鄉村事務,要在它的生命週期當中把握住它的本色、材質和功能,極盡可能地去展現它的才華,實現它的功能。第三個原則是戀地情結、匠心製作。我們個人生活在土地上所承載的地方感,要通過手作與其生活經歷、情感、精神結合在一起。通過這些具有地方感的手工造物,我們能夠體悟鄉土、感受鄉情,看到未來的新生。

因為個人專業的原因,我主要是通過文化創意、藝術介入的方式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而這些工作中我發現需要塑造一個平臺去吸引、服務更多的鄉創人才,把這些人才凝聚起來、融合起來,進而促進鄉村價值的可持續創新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認為要有一個全國性的鄉村組織,能夠讓各種相關的人才、資源、技術匯聚鄉村,能夠開展鄉創的交流、對話,能夠持久開展鄉創營造活動。總體而言,鄉創機構包括政府部門主導的公共機構,商業組織主持的盈利公司,還有社會力量介入的公共機構。因為種種原因,很多鄉村既無法獲得政府的集中支援,也沒有商業企業願意投入資金進行開發,這些鄉村就需要更多的社會機構、公益組織和高等院校參與其中,共同探索“公益+商業”的鄉鄉村振興創新機制

基於上述考量,在諸多優秀鄉建團隊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5月,我們在中國文化産業協會下成立了鄉創專委會。這個鄉創專委會從新世紀以來,尤其是從2007年以來出現的、有代表性和引領力的鄉建團隊整合在一起,一起去聚焦鄉村文化資源、實施鄉村文創賦能,帶動鄉村人才匯聚,助力鄉村産業振興。

我們期望這個鄉創專委會可以構建一個文化鄉建賦能生態體系,吸引更多的鄉創機構一起來努力和助力。我們把這個鄉創生態體系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是國家層次,即在文化和旅遊部産業發展司的支援下,構建一個全國性鄉創服務平臺,提供資訊、資訊、人才等方面的服務,提供鄉創賦能工具包,制定鄉創人才標準、鄉創營造工作指南。以這次美麗中國鄉建紀事展覽為契機,我們可以配合中國美院美麗中國研究院把這些香腸案例整理好、梳理好,提煉好,轉變成教材、方法論和工具,為更多的鄉建人士提供知識服務。第二個是省市層次,希望在有條件的省市裏,在黨委宣傳部、政府文旅部門的支援下,建立省市鄉創賦能中心,開展相關的指導工作。最後一個是區縣層次,在條件成熟的區縣建設鄉創學院或鄉創營地,具體執行到相關的鄉創實務。

2023年,鄉創專委會特別推出“三師一員”的人才培養計劃。所謂的“三師”,是指鄉村規劃師、鄉村營造師和鄉村運營師;所謂的“一員”是指文化産業特派員。在這裡,我們希望把“三師”和“一員”進行一個區分:“三師”主要是一種人才能力的標準,“一員”主要是一種組織認定的身份。鄉村規劃師,他們需要通過專業化的人才標準的認定所組織起來的一批專業人士。鄉村營造師則具體從社區營造出發,盡力實現“文化陪伴、創意賦能、價值共生”的營造價值,激活鄉村多元價值,助力鄉村資源開發。鄉村運營師則有點像實際的主理人一樣,就是實現具體的項目落地和産業運營。

我們希望通過“三師一員”的人才培養和組織認定,能夠把新世紀以來在鄉村開展的工作經驗傳承好,搭建一個務實有效的公益平臺,來助力我國鄉村的未來發展。我們一起努力,讓中國的鄉村變得更加美好。謝謝大家!

(本文為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向勇教授在“藝術之力——共塑中國美麗形象”學術論壇上的發言實錄,經作者本人審校發佈。文字整理/編輯:付朗,洪雅楠)

向勇

向 勇

四川宣漢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院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兼任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資訊技術高等研究院數字創意實驗室主任,中華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會理事,中國文化産業協會鄉創專委會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諮詢委員。

主要從事藝術管理、審美經濟和文化産業的理論研究與文化實踐,先後出版《創意管理學》《文化産業導論》等專著10余部、《創意與管理》《創意戰略》等譯著4部、《中國文化産業發展報告》《文化基因與中國道路》等編著50余部,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00余篇,承擔各類研究課題60余項。先後入選杭州錢江特聘專家、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和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援計劃(“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白馬花田營造社創始人。


向勇:新鄉土主義視角下文化鄉建的思考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