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姜飛:從“美麗鄉建”看“生活美學”

姜飛:從“美麗鄉建”看“生活美學”

時間: 2023-03-31 13:48:43 | 來源: 藝術中國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姜飛 

尊敬的各位嘉賓,大家好!非常感謝活動主辦方的邀請,也很高興能夠通過這個平臺與在座的諸位進行互動與交流。

邊界視角與換位思考

參觀完此次舉辦的“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展,我感覺自己也用心體會了一場美的盛宴,因而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和思考:

首先是創造力與文化張力。當我們談及藝術,它的創作一般與激情有關。而生活雖需要激情,但更多是日常和延續。激情與平淡的張力,類似藝術與生活的張力,很難想像一個人始終保持藝術的激情,也很難想像一個人始終平淡而不幻想激情。所以,創造力大多存在於這個邊界地帶。從邊界的視角來看這個展覽,可以説對“鄉村”和“藝術”兩個詞有了認知上的突破——提到藝術,大多數人都會想像藝術家在美好的環境裏揮灑顏料;提到鄉村,大家更容易對中國傳統農村有一個臟亂差的刻板印象。而“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展是一種實踐上的美學,它突破了對“藝術”和“鄉村”的兩種刻板印象,從而創造出了相對平衡的中間感,二者彼此互構和互相闡釋。為此,請允許我為這些生活美學創造者點讚,也為能夠將這些“美”呈現出來的布展、策展人點讚。

第二是換位思考和人文關懷。本次展覽中很多細節只要我提到大家就能立刻想起來:比如展覽中的動物園主題作品,它以還原動物視角的方式進行創作——請一隻猩猩來作畫;再例如展示藝術家和村民眼中“熊”的形象的差別,這樣的作品體現了不同主體間視角的轉換,從而創造出更貼近生活的藝術;村民回歸家鄉作導遊或鄉村設計師、打造重工業風格的度假小鎮等等…,這些都體現了時空的跨越,又充滿了換位思考的美學魅力。一般來説,藝術作品中呈現的大多都是英雄主義或政治人物,並且會被記錄到精美的相冊中,體現那種精英感,但此次展覽卻打破了這種界限,回歸了生活本真。

姜飛院長論壇演講現場

生活美學的國際傳播

藝術家的生活似乎被很多人想像為,他們始終處於一種美感充溢、激情澎湃的環境中,對他們來説生活是藝術激情的延續,而普通人的生活則更多圍繞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想像中非常極端的兩種生活狀態,疏通“堵點”的方式,除了生産生活基礎的升級(裝修房屋)之外,還有更廣泛的大眾審美的經驗分享,這就進入到大眾傳播的領域。當大家在欣賞鄉建和鄉村美學時,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更好的傳播美的生活”。一個美好的展覽如何有一個國際傳播的視角?這樣的展覽如何在國際社會上得到廣泛認知並具有一定影響力?這就涉及到“生活美學”和“國際傳播”的問題,在此舉幾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17、18世紀盛行的英式下午茶,凡參與者一定要精心打扮後方可入座,這種活動只不過是大家聚在一起喝茶吃點心,但卻是一種整體的生活美學體現,帶著不同凡響的儀式感。我和我夫人曾在加拿大的一個英式小鎮中體驗過一次,當看到英式下午茶間的中國瓷器,看著外國人也喝著中國傳統的茶時,覺得其實很多東西在我們國內都有,並沒有什麼新奇,而當我們懷著對其生活方式的嚮往的心態去消費和體驗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他們正是以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的營造來進行了價值觀念的整體傳播。

再舉一個例子,樣板房是房地産商銷售的必備工具,但起初這樣的配置並不是必須的,而現在的房地産公司一定都會有樣板房,這就引導著顧客開始對買房後的未來生活展開憧憬與想像。當沉浸在對美好生活構想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就進入了生活的美學,想像著購房後所能享受它所帶來的美好生活。所以樣板房也可以能被視為整體生活美學的一種行銷手段。

中國國際電視臺非洲分臺(CGTN Africa)的首個海外分臺,2012年1月11日在肯亞內羅畢開播,開始向非洲傳遞新聞節目,而受眾對這些資訊的接受僅停留在表面。再之後,大家熟悉的一部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以斯瓦西裏語翻譯傳播到了非洲。統計數據顯示,有高達70%的坦尚尼亞電視用戶觀看過《媳婦的美好時代》,其在坦尚尼亞國家電視臺TBC1非黃金時段首播,竟爆火三個月,創下超高的收視紀錄。觀看這樣的影視劇之後,非洲人民通過中國家庭酸甜苦辣的故事看到和接受到的是其背後所呈現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是與通過新聞節目無法獲得的資訊,它更加生動,更加貼近人心,更讓非洲人民嚮往。這是非常成功的中國“生活美學”的國際傳播案例。

姜飛院長論壇發言及演講現場

美學復興的美好時代

讓我們再回歸到今天展覽的主題。當我們用鄉建,將具有刻板印象的鄉村生活向充滿激情的藝術生活轉變,並且用其中的傳播美學和生活美學來填充生活時就會發現,中國正在經歷美學復興的美好時代

這讓我想到費孝通先生的一句話,大概內容是 “我前半生思考的是如何讓中國人富起來,我的後半生是思考富起來以後的中國人該怎麼做。”我們以前將鄉村視為傳統的對美的體現,現在我們把工藝美學和生活的美學結合起來,從而再現中國人現存的生活狀態,這是否也可視為中國美學的“前半生”和“後半生”?借由這個思路,是不是“鄉建”就可以被稱為新的“鄉村美學”呢?

如今,創造力的釋放與西方式的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上達成了一種同步,這種同步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而用美感將生活包圍。中國從脫貧到鄉村建設,然後鄉村建設的下一步是什麼?那就是費老所説的美麗中國,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三美境界!

最後,再次感謝主辦方,我非常榮幸受邀參觀此次展覽,感觸頗深,謝謝大家。

(本文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姜飛在“藝術之力——共塑中國美麗形象”學術論壇上的發言實錄,經作者本人審校發佈。文字整理/編輯:付朗,王舒)

姜飛

姜 飛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專業研究會理事長,全球傳播與公共外交專業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國際傳播分會副會長;中國外文局,江蘇省,重慶市國際傳播專家委員會委員。

多家媒體國際傳播顧問。英文期刊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主編,《全球傳播生態藍皮書》主編,瑞士盧加諾大學“中國媒體研究中心”講座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娜伯格傳播學院福特基金訪問高級訪問學者(2007-2008);法國波爾多大學政治學院講座教授(2017);加拿大皇家大學講座教授(2018);國內多家大學的兼職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姜飛:從“美麗鄉建”看“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