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趙半狄的文藝復興:跨越三十年

趙半狄的文藝復興:跨越三十年

時間: 2022-10-19 09:00:00 | 來源: 藝術中國

《16歲的風景》,布面油畫,80 × 60 cm,2022

9月29日下午,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順義總部空間推出藝術家趙半狄的個展“趙半狄的文藝復興”。展覽由崔燦燦擔任策展人,由高遠擔任特邀策展人,展出趙半狄跨越30年的若干件重要的繪畫作品及雕塑新作。

“趙半狄的文藝復興”來源於藝術家的一種渴望,像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那樣,廣泛的使用繪畫、雕塑、空間等各種媒介,創造人文主義的理想。

趙半狄的熊貓開始,趙半狄便開始了一個人浪漫的旅程,趙半狄的運動會,趙半狄的電影,趙半狄的派對,趙半狄的小窩,趙半狄的義大利文藝復興,趙半狄的人生也因此充滿了先鋒、浪漫、離奇的色彩。

《白洋淀·端村》,布面油畫,52 × 61 cm,1989

1990年代初,趙半狄來到白洋淀,那是一塊因“白洋淀詩群”而揚名的北京遠郊,和莫斯科的郊外不同,那裏的風景和它的名字一樣樸實、傳統,甚至略帶古典的鄉愁,充滿自然主義的風光,悠閒自得的小景。趙半狄畫下一張名為《白洋淀·端村》的小幅風景,畫中的木船停泊在一處村床的湖泊旁,綠幽幽的景色,純潔的天空,像是19世紀法國畫家筆下的巴黎郊外的巴比松。

《伊甸園的小徑》,布面油畫,80 × 60 cm,2022

《黃昏的纏綿》,布面油畫,60 × 80 cm,2022

過了30多年,趙半狄再次去往白洋淀,畫下三張風景,忠實于自然的手法早已不再。優美的田園風光,變成了夢幻中的場景。風景也沾染了時間的情緒,水中的小船像是夢境中銘刻的光影、少年的舊夢。不完整的畫面,像是一面破碎的鏡子,或是水中搖曳的倒影,哀美的記憶,有了三個浪漫的名字《16歲的風景》《伊甸園的小徑》《黃昏的纏綿》。

相隔30多年的畫作,成為一個時間隧道細微的入口,一段記憶憑證的兩端。

《遠方來信》(龍美術館收藏),布面油畫,160 × 190 cm,1988

1988年,同樣年輕的趙半狄,畫下兩位年輕的女孩。這張名為《遠方來信》的作品,成為一代人的經典記憶。畫中的場景很容易讓人想到維米爾的《讀信的藍衣女子》,只是它承載的資訊,卻帶著淩亂、無序的青春感受,仿佛畫中人物內心的烘托,或是年輕的半狄那段生活的近距離寫照。如今,這張畫作顯得有些懷舊,它成為美術史的一部分,和那個時代一樣,掉落的相紙,早已消失的信件,變成人們對趙半狄,對新生代,對一段青春往事的經典印象。

也是在30多年後,趙半狄再次拿起畫筆,描繪身邊的年輕人。一張名為《17歲女生璐楠的肖像》,描繪了一位穿著動漫人物服飾的女孩,渴望在二次元的世界中,扮演想像中的故事。另一張《Miyou和曾經的朋友》,講述了兩位時尚女孩光鮮、青春而又靚麗的後現代生活。畫作中交叉的形狀充滿躍動,時間也仿佛在明快、冷麗的色彩中不斷加快。和30年前的那張畫作相比,時代和人物的樣貌早已變了模樣,年輕的價值模糊了單一的傳統:現代、摩登、冷艷、新鮮,與古典、永恒、溫暖、成熟在畫作間交匯。

《17歲女生璐楠的肖像》(復星基金會收藏),布面油畫,90 × 120 cm,2021

典雅的帷幔,白洋淀的影像,帶著光暈的劇場,圍繞著一組全新的熊貓雕塑,它們擊掌,躍動,單純的可愛,憨厚的體態似乎能治愈畫作中流逝和哀美,像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繪畫、雕塑、建築的興盛,在一座恍惚交錯、時空斗轉的視覺宮殿中,成為趙半狄這場個人文藝復興的經典瞬間,象徵著趙半狄渴望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那樣廣泛的使用各種媒介。

30年前是一個“美學”輩出的年代,趙半狄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他畫下一個文藝的時代。30多年中,人們經歷了種種,趙半狄廣泛的運用繪畫、雕塑、裝置、行為、電影等,從保守的美學走向先鋒的生活,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中一個閃耀而又獨特的孤例。

《Miyou和曾經的朋友》,布面油畫,240 × 260 cm,2022

也是這段出走繪畫的光陰,那些與之相伴的變遷、人物、事件,那些確實的、離奇的、光鮮的磁力,使得趙半狄如今的繪畫再也不是繪畫本身。那個偶爾撿起畫筆的人,將“生活”作為一種觀念、一場優雅而又飽滿的演出,這個觀念就在相隔30多年的畫作之間,在30多年的俗世與浪漫之中,在趙半狄充滿先鋒、優美、離奇的人生和藝術故事中,引發我們去思考“時空”所蘊含的一種哀美,一種創造美、新生活的能力和渴望。

(策展人崔燦燦/文)

趙半狄的文藝復興:跨越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