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美國哈蘭郡》:獨立紀錄片與美國礦區罷工運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7 12:38:05 | 文章來源: 朱其的個人空間

  春節前在一家碟店淘到一張記錄美國礦區罷工運動的記錄片《美國哈蘭郡》,該片是國際勞工議題的經典電影之一,曾獲1976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長片)獎,並於1991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指定為美國經典影片,2007年被國際紀錄片協會評為紀錄片史上五部最佳影片之一。

  哈蘭郡是美國肯塔基州布魯克塞礦區所在的縣名,該礦區1973年發生罷工運動,要求增加工資、改善居住條件及醫療保障,但礦區所屬的礦業巨頭杜克能源公司及其下屬的“伊斯特歐瓦採礦公司”拒絕罷工訴求,於是礦區工人經投票加入美國礦工聯合會,並展開了為期十三個月的長期罷工。

  女導演巴巴拉·庫珀當時是一個正在紐約的獨立導演,聽説此消息,隨即跟攝影師趕到了布魯克塞礦區,對罷工進行了為期一年跟蹤拍攝。罷工進行得並不順利,中間礦業公司使用了各種手段破壞罷工,跟礦工打消耗戰、收買分化部分工人和工會領袖、派汽車衝擊糾察線,甚至雇槍手向工人打冷槍,當地警察也詭異地扮演“維持會”,並不積極制止對罷工的流氓鎮壓行為,但對罷工群眾大打出手甚至逮捕。

  礦區的工人和婦女一開始有點冷淡巴巴拉的攝製組,誤認為她不過是一個喜愛冒險獵奇的紐約文藝青年。但是很快同巴巴拉了建立深厚的感情,因為罷工期間不斷發生的激烈衝突,使巴巴拉也置身於槍彈掃射、婦女尖叫和警察棍棒的危險境地。兩年後,巴巴拉的片子獲得了奧斯卡獎,眾多巴蘭郡的礦工及家屬也為此欣喜若狂,並評價巴巴拉通過“真實電影”概念的紀錄片有力支援了布魯克塞罷工,使這場罷工運動引起美國輿論的深度了解。

  勞工議題的紀錄片九十年代末也在中國興起,如胡傑的《礦區》、王兵的《鐵西區》。胡傑是最早拍《礦工》紀錄片的,但外界知道他的少。《哈蘭郡》讓我驚訝的是,美國到七十年代中期居然也有黑煤礦,從礦區地層站不直腰的深井,工人的住宿、衛生條件和保障條件也是一片慘無人道,幾乎沒有比中國傳説中的黑煤礦好多少。

  此片顛覆了我十多年來對美國的知識背景,我的美國常識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蕭條時代此起彼伏的罷工運動應該是美國最後的罪惡時期,當時魯迅及左翼文學的刊物上議論最多的是美國作家辛克萊寫的小説《屠場》、《煤油》。辛克萊是當時美國“揭黑”小説代表,他的《屠場》中的美國肉食加工廠跟現在中國一樣具有“黑心”食品衛生問題,此小説最終導致羅斯福總統同國會整頓美國食品業。

  美國青年斯諾所在的紐約則是一片高樓大廈、紙醉金迷、股市樓市暴漲,有錢人揮金如土,遠在數百公里遠的地方則是黑煤礦,底層社會處在掙扎狀態。面對殘酷的資本主義繁榮,正義感的斯諾賣掉了自己在華爾街的小廣告公司,登上一條油輪奔赴第三世界中國,並最終成為探訪革命第一人。在我的文藝印象中,美國二戰後接踵而來的就是“伍德斯托克”、“垮掉一代”、波普藝術以及膜拜亞洲佛教的激浪派,這些都是以頹廢壞小子形象出現跟資産階級鬧彆扭的撒嬌派藝術。

  現在感覺美國的殘酷資本主義又輪迴到中國了,從斯諾、凱魯亞克、安迪·沃霍爾到摩登大都市、黑煤礦和強拆,當代藝術圈既有芭芭拉式的胡傑、販賣安迪·沃霍爾的政治波普和天價泡沫,也有與黑社會惡鬥的藝術區維權、網路憤青和覺得北京已經紐約化的政治無知的小資藝術家。

  《哈蘭郡》的罷工影像不時在我腦海中與另一個時空重疊,這就是最近北京的藝術區維權和網路辯論。我的《藝術區的小資産階級維權》一文引發不少80後網友的圍攻,他們認為中國不能再使用“階級”一詞分析社會,現在是一個高揚利己主義的時代,維權就是利己主義為出發點,所以不需要同時為社會其他群體的被“強拆”呼籲,維護好自己的利益就是在建設公民社會,否則就是回到文革集體主義和虛妄的理想主義。但維權群體卻出現一種自相矛盾的現象,即他們一邊在強調利己主義,又一邊在網上呼籲大家無私的聲援和加盟維權。

  有一些網友調侃,這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呼籲別人的利他主義相助,沒有公共訴求的利己主義維權怎麼可能得到廣泛的聲援和支援。《哈蘭郡》也許會給藝術區上一堂美國資本主義的公民維權課,在影片中,工人、家屬、罷工領袖之間在不時發生激烈爭論,每一個參與者強調參與罷工是為了自己的勞動保障等私利,但影片展示的不僅是這當然是我們中國新一代所天然認同的美國私利觀,罷工運動大量出現的感人鏡頭,是工人們在強調私利的同時,也在強調集體行動的重要性,並且在發生黑社會雇用槍手襲擊工人糾察隊後,一些勇敢的礦工妻子走上一線,準備為阻止工賊進入死守礦區。

  這其中的動機非常複雜:維護自己的利益、對於幾代礦工命運的體驗導致的除抗爭別無出路的認識、對罷工運動逐漸産生的感情和對群體力量的珍惜。歸根結底,這是美國工人階級在生存和階級境遇下逐漸産生的社群意識和公民抗爭的成熟過程。這無疑是對中國新一代的最好的資本主義教育,即在美國的哈蘭郡罷工中,“利己”是每個資本主義公民的價值基礎,但“利己”不能成為主義,而是在利益基礎上的公共訴求和社群意識。

  哈蘭郡的罷工結果也是美國式的,他沒有像中國憤青預料的會出現更激進的運動,大部分工人都表現出理智的表態,最終同意接受資方的合同條件,合同儘管沒有完全滿足工人要求。當然,也有少數不滿意這個結果,但大多數人願意接受。這個結果在建立在美國的公民觀念、民主和工會制度基礎上的,即大家最終服從一種公共訴求,工會領袖是大家票選的,並尊重工會領導人的談判結果。

  對近期北京的藝術區維權出現的問題,儘管公民意識和社群行動在逐漸萌芽,但離成熟的公民維權文化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文章

·朱其:當代藝術的第一要義

·朱其:中國當代藝術不是造星溫床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