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佈會現場
適逢二十世紀藝術大師齊白石誕生一百五十週年,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與北京畫院合作,舉辦“白石造化──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展”,展出齊白石各時期作品共三百件套,包括一百五十件套書畫及一百五十方篆刻,藉此展現這位一代宗師的藝術成就。展覽於今日(24/04)下午六時三十分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開幕,由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委員關施敏、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胡正躍、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頤園書畫會會長崔世平、澳門國際創價學會理事長李萊德、澳門美術協會副會長陸曦、以及澳門書法篆刻協會會長蕭春源主持開幕剪綵儀式。隨後藝博館館長陳浩星陪同嘉賓參觀展覽。
展覽現場
齊白石是一位傳奇人物,在中國家喻戶曉,論名聲與成就,現代畫家中鮮有人及。他一生經歷多個社會劇變時期,身份默默地轉換,由“吾幼挂書牛角”的牧童,變為“魯班門下”的木匠,憑“接木移花手段”養活老少的畫家,到“風前月下清吟”的詩人。他“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句名言,更是膾炙人口,人皆以為知言。
展覽現場
齊白石年輕時學畫,繪畫師法徐渭、八大、石濤、吳昌碩等,逐漸形成其獨特的國畫風格,尤以蝦蟹、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人物山水也有涉及,與吳昌碩有“南吳北齊”之譽。其繪畫融合了民間藝術風格與古代文人畫的特色,畫風純樸自然,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的高峰。其影響力遠及西方,得到西方現代主義巨擘畢加索的推崇。
展覽現場
齊氏在藝術上的成功,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開拓了傳統中國畫的題材,畫了許多此前從來沒有人畫過的東西,讓世人看到了藝術和生活的關係,並給畫壇以一種清新的氣息。齊白石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善於把生活中的一些最普通、最平常的東西用畫筆表現出來,而且通過他的表現,往往把俗昇華為雅,讓人們從平常的事物中看到藝術的魅力。
展出作品
北京畫院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所畫院,齊白石先生是首任名譽院長。他集中國藝術之大成,山水花鳥人物、工筆寫意、詩書畫印無所不精,一生筆耕不輟,創作之豐無出其右。而他一生創作的盛期就在北京。白石老人在這裡,經過“衰年變法”創出“紅花墨葉”一派,終成正果,名滿海內外。
展出作品
齊白石的書法、篆刻、繪畫是現代中國美術的經典,在他去世半個世紀之後,其人其藝依然為人所津津樂道,本國各級博物館、文化機構,甚至歐美日本,或多或少都藏有齊白石作品,就中最為重要的系列收藏,首推北京畫院。齊白石生平刻印無算,自用印約三百方,故又號“三百石印富翁”,包括“中國長沙湘潭人也”、“悔烏堂”、“大匠之門”、“人長壽”等印史尤物,愛好者耳熟能詳,都庋藏于北京畫院。是次展覽藝博館于展場內亦特設與展品原大“人長壽”紀念戳印予參觀人士作留念。
展出作品
“白石造化”展覽以“手段”、“題記”、“清吟”、“篆字”及“石印”五大專題展示齊白石的書畫篆刻藝術,其中齊氏所繪的《牡丹》,打破傳統繪畫中以墨為主的固有範式,使用純色藉以突出花卉亮麗的審美特徵,是典型的寫意重彩作品;而《葡萄》一畫,則繼承了前代精髓,吸取吳昌碩的金石寫意畫法,呈現出雅俗共賞獨特風格;此外,《楷書四言聯》這幅對聯是齊氏九十三歲書,作品大氣磅薄,用筆遒勁、揮灑自如,字裏行間透露出的樸拙雍容之氣,彰顯出老人超凡的筆力。觀眾可以多角度地欣賞這位藝術巨匠的藝術風采;同時以齊氏詩友之書畫作品為主,“交遊”專題作輔助展出,以展示齊氏交際遊藝之深雅。為配合展覽,該館印製之《白石造化》概覽小書,輯錄展覽精選展品,供觀眾免費索閱。
展出作品
為更好地詮釋展覽內容,藝博館昨晚(23/04)特邀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主任、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秘書長呂曉主持“齊白石的人生與藝術”專題講座,介紹齊白石的出生經歷及其對藝術的追求,並從展覽作品分析促成這位一代藝術大師的各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