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新聞

館藏文物被批“保護不妥當”:超50%被腐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21 14:31:27 | 文章來源: 光明網

2013年7月18日,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的專業人員正在實驗室中修復馬家垣戰國墓地出土的車輛金屬配件。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攝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的專業人員正在實驗室中修復馬家垣戰國墓地出土的車輛金屬配件

近日,一個關於全國館藏文物腐蝕率超50%的數據,引發公眾對館藏文物安全的關注。

這組數據從何而來?包含怎樣的內容?折射出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哪些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文物局和相關單位及專家學者。

腐蝕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部門介紹,上述數據源自國家文物局2002年至2005年開展的“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結果顯示,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重度以上腐蝕的館藏文物有230余萬件(佔16.5%)。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胡東波告訴記者,從材料科學上講,“腐蝕”是指材料受周圍環境作用,發生有害的化學變化而失去其固有性能的過程。造成文物腐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文物所處環境。

年代久遠的珍貴文物,由於歷史上所處環境和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的損害,尤其是考古發現的出土文物,由於埋藏環境的劇烈變化,導致一些文物的衰變嚴重。

胡東波舉例説,在各類材質的文物中,陶瓷屬於相對最為穩定的一類,但在埋藏環境中,釉上彩和釉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

國家文物局也坦言,文物存在腐蝕狀況,除了歷史上保藏、使用、埋藏環境等原因外,還有一些現實的原因。比如有關文物的保護技術難題尚無突破性進展,像青銅器粉狀銹去除、腐朽有機質文物保存等在全世界都是難題;另外,文物保存環境控制設施設備匱乏、保護修復人才短缺、保護修復經費不足等現實狀況,使得腐蝕損害不能得到更有效的遏制。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