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
7月2日,沈愛其作品“生生者生”研討會在798尤倫斯悅廊空間舉行。批評家楊衛、皮道堅、賈方舟、徐虹、王端廷、高嶺、王春辰、杭春曉將沈愛其的藝術作為當代水墨的一個個案,圍繞其作品的藝術價值、發展脈絡以及當代水墨的出路展開探討。
《漸遠》
皮道堅:態”最能代表沈愛其的自然觀,是心和能量的統一,“一氣運化,仗氣成象”。
沈愛其80年代提出“人天本一”,認為人和大自然是一致的,這是中國人的哲學觀。90年代他發現了“態”,“態”是宇宙的母親,萬生萬物的根源,“態”比宇宙還要大,簡體字“態”恰恰表現了藝術家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世界充滿能量,這種能量不斷迴圈,人一旦參與到這個迴圈裏,就産生了意義。他“採氣”作畫,就是出於這種哲學思考,他的畫也是為了表達對生命的理解,這種理解就是“一氣運化”,把“氣”納入來,再把“氣”外化出。氣通過點、線和墨韻、墨氣構成一個世界。他的藝術是中國的當代藝術,是中國人當下的表現。
《運化太極》
賈方舟:沈愛其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個個案
批評家在判斷一件藝術作品或一位藝術家時,往往會從藝術史的角度判斷他的藝術價值。確實也有一些藝術家是為了完成藝術史的某種使命去創作,從這個意義上説,這些藝術家是帶有某種功利目的的。而像沈愛其這樣的藝術家是真正沒有任何功利性的藝術家:藝術是畫給自己看的,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懷,滿足自我的內在需要。“態”不僅指他畫作中的那種“氣態”,而且也是他的一種生命狀態。他的藝術可以將其稱為“織體山水”。畫面像是以線編織而成,不按山水畫的傳統程式:皴、擦、點、染。而是通過線的迂迴曲折、互相穿插形成“織體”,而“氣”在其中運作流動,生生不息。沈愛其的作品在本質上具有表現主義特徵,也非常符合清代畫家石濤曾説的一句話“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在尺幅上去其毛骨,在混沌裏放出光明。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這段話意在強調藝術主體精神的重要性。
杭春曉:一種啟示:中國畫是否一定要走向當代?
將沈愛其的作品納入中國大寫意的系統來看,其70年代提出的“打散筆墨”的理念實際是對筆墨的一種消解。筆墨對意象的破壞使其藝術達到了一種抽象的臨界點,從而凸出釋放了筆線的疏鬆,外觀渾厚,內觀松靈。他的藝術無法納入當代水墨的主流現象當中,只能作為一個具體的個案來探討,某種程度為中國畫帶來啟示,即中國畫是否一定要走向當代?除了一味地追求水墨的當代性之外,探索藝術家個體的獨立性可能是另外的出路。
徐虹:當代語境下,如何觀看作品和解釋藝術家的獨特性
在當代語境下,如何觀看一件藝術作品,如何解釋其藝術的獨特性和獲得新的感受已經成為一個問題。作為傳統水墨概念的一個關鍵部分,筆墨不僅僅是留在紙上的痕跡,更是與藝術家的生命體驗、身體有緊密關聯。要理解沈愛其的繪畫就要觀看他作畫的過程,筆墨的韻味與藝術家的身體在作畫的過程中展開、結合。東方的意象與西方的抽象都無法簡單定義沈愛其的藝術。
王端廷:堅守“筆”墨
中國藝術家有兩條發展脈絡:由傳統走向當代,由西方走向本土化。當代不存在任何純粹的中國藝術家,也沒有任何中國藝術家完全不受西方和國際文化的影響。無論是新水墨、當代水墨、都市水墨、實驗水墨都對水墨的這一形式語言和媒介進行了拓展和創新,而沈愛其在當代水墨的語境和環境下,始終堅守“筆”墨,從“筆”的概念出發將筆墨的表現力擴展至更大的場域。(記者 臺馨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