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址是不該有的“精打細算”?
“當年,上海圖書館剛改做上海美術館時,很多人也捨不得。”在上海美術館所在建築還是上海圖書館的時候,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就是那裏的常客。“很多人也覺得可惜,但爭議不大。因為,那幢英式建築很有歷史感,轉成美術館,風格上也很適合。而新的上海圖書館在上海也是標誌性建築物,在國際大城市中也稱得上是條件相當好的,讀書條件、藏書條件都比舊館更好。”
歷史上,上海美術館所在的英式建築有過諸多變遷,它作為海派文化的象徵,承載著不同時代人們的記憶。這幢建築始建於1932年,次年落成,由英商馬海洋行設計,余洪記營造廠承建。這是一幢英國古典主義風格兼有折衷主義傾向的樓宇,原是舊上海十里洋場跑馬總會大廈。1952年起,用為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圖書館的館址。1959年,上海博物館他遷,1997年,上海圖書館撤出。2000年3月18日,上海美術館由200米外東遷而來,落戶於此。
在梁永安看來,不僅是施大畏所説的“內容和管理”重要,選址和建築物也很重要。“上海美術館最大的好處,就是和周邊的國際飯店等建築有一種連接——那裏既有‘生活中的美術’,也有‘歷史中的美術’。”
梁永安認為,國際大型都市都有一個文化核心區。上海美術館所處之地,正是上海的“文眼”所在,那一片有博物館有大劇院有人民公園,一個文化核心區正在那裏形成。而上海美術館的搬遷,可能破壞這種文化沉澱。“上海的文化建設會由此流逝掉很多無形東西。上海美術館辦雙年展,對中國這些年美術發展曾起了很大作用。搬到那麼新的地方,感覺上就單薄了。上海美術館的空間問題,可以有別的解決途徑。”
學者王成在《博物館建築的選址與環境》中談到,博物館所在地段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對博物館的環境氛圍有很大影響,與博物館的觀眾數量及觀眾的參觀品質有很大關係,會影響到博物館社會效益的發揮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種人文環境基本上是長期形成的,因此,在建造博物館建築時同樣需要選擇盡可能好的人文環境。這也正是梁永安談到的“文化核心區”。
參觀過中華藝術宮的梁永安,對中華藝術宮也有自己的直觀感受:“那個地方空間大,周邊環境還很空曠,給你一種朝拜感。它有強烈的自己的主調,不適合做藝術博物館。”在梁永安看來,中國館作為一個新文化的原生點,可以展示“新上海”甚至是一個“新中國”,是非常好的一個國家性的東西。應該把這裡做成一個各種主題展的展出場所。
梁永安認為,未來30年是中國全面展開的時代,上海文化建設要勇於承擔屬於國家層級的功能,起到引導作用。有些事情,從長遠看從歷史看非常有價值,只是不能轉換成現在的經濟效益,但是這些事情才是一個大都市應該做的。如果一個大都市在文化戰略上缺乏雄心壯志,落實到很多文化細節上,就會出現不該有的“精打細算”,大都市的文化建設定位就會因此扭曲。
在梁永安眼裏,這種不該有的“精打細算”,就體現在上海美術館的搬遷上:“當代美術館的歷程中,歷史痕跡非常重,非常珍貴,不要輕易抹掉。搬一次,‘歷史痕跡’就大大損失一次,這樣搬來搬去,正在形成的東西就可能中斷,失去了特別珍貴的積澱。”
搬家過程是不是太匆忙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陸建松是參加2011年下半年中華藝術宮改擴建工程評審會的專家之一:“整個改擴建工程評審我參與了,當時就定下要在2012年10月1日趕出來。”
據李磊介紹,2011年6月份,中華藝術宮籌建辦公室已經成立並啟動中華藝術宮的規劃方案。在新聞發佈會上,上海世博園區後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世博發展集團副總裁席群鋒梳理了中國館改造建設的時間表:“2012年3月底全面完成拆除工程,4月上旬完成了結構構架改建工程,6月底完成了建築改造工程,並進行設備調試。”
由此可知,整個中國館的設計、改造工作,在一年之內完成,而這恰恰是陸建松所擔心的。陸建松曾承擔多個博物館的改造設計工作,據他介紹,“一般要改建一個博物館,沒有兩三年下不來。”
“改擴建工程評審會就是請我們去評審改造預算。我當時認為,建築改造的依據就不充分——現在是27個展廳,6.4萬平方米。為什麼要6.4萬平方米?為什麼規劃27個展廳?依據在哪?每個展廳,放什麼東西?”
就改造依據的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了現代設計集團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華藝術宮總設計師周紅。周紅介紹,設計的依據來自於業主的需要和要求,在中華藝術宮的改造設計中,業主是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簡稱“文廣局”)。
“我們開了很多會,任務下達的要求可以是書面,也可以是討論的會議紀要,要根據業主下達的任務,結合國家的規範,然後做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方案。”
周紅介紹,具體的展館面積等都由業主提要求,“我們創造一個好的萬無一失的防盜的環境。我們負責攻克技術上的難點。”
2011年6月起,周紅的設計方案在政府各部門間來來回回不斷接受審批、修改,都通過了,才能再繼續下去,“他們定好了調子,調子裏面我做到最完美,問心無愧就可以了,只能是這樣。”
至於中華藝術宮的館藏,上海文廣局藝術總監滕俊傑在市政府組織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中華藝術宮建築規模已接近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奧賽博物館,館藏作品約1.4萬件。
中華藝術宮方面還表示,將通過理事會、基金會來完善多元藏品收藏,動員鼓勵社會機構和個人捐贈作品。兩館的收藏將以年均5%(約450件)的增量穩步擴充,基本形成以上海為基礎、覆蓋全國的近現代美術藏品體系。“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基金會”也將設立,開闢募捐渠道,鼓勵社會捐贈。
梁永安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上海市政府主持的世博會場館後續利用問題研討會的與會專家,也參與了中華藝術宮展覽的部分內容設計。作為與會專家之一,他也承認:“城市文化建設不是按照一個邏輯發展的,而是各方利益不斷博弈後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