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多數想要通過線上交易的方式成為行業領軍力量的藝術網站都是在冒險。視覺藝術一旦委身於媒介,似乎只有對那些通過統計學確定投資目標的人有用,多少有點孤芳自賞的意味,但的確比傳統的收藏模式更加寬泛。畢竟對於一些人來説,花上幾百或幾千塊錢買一件真跡,遠比那些“墻面裝飾品”來的划算。
無一例外,這些企業都聲稱自己只吸引了眼球,賺了點吆喝。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些藝術網站是否能讓習慣了移動生活的年輕人養成消費藝術品的習慣,仍然是個未知數。但是網站的投資者們卻不惜重金,信心滿滿。
日前,筆者挑選了三家紐約的藝術網站進行比較,他們在取得低端藝術品市場份額方面有一些共同點。三家網站都具備精明幹練的領導力,線上線下積極培養新藏家,堅持通俗易懂且大眾化的當代藝術。
儘管沒有各個公司詳細的資産明細作為支撐,但都表現出極好的銷售表現,新興藏家的熱情也日益高漲。因此僅就這些網站的運營方式和激烈競爭環境下的戰略戰術進行探討。
20x200
掌舵人:學者、策展人、畫廊主、企業家Jen Bekman
經營情況:該網站的口號是“將有思想的消費者打造成藝術品收藏家”。據Bekman表示,目前該公司已經獲得至少290萬美元的風投,2011年的業績增長了70%,預計2012年其網站規模會翻一番。網站的主營業務是新興藝術家及當代藝術教育普及。Bekman認為,“不投資藝術品的人要比買藝術品的多很多”。在她看來,這個企業擁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很多人知道去哪買藝術品,但是沒人嘗試主動將藝術品推銷給他們。Bekman同時表示,藝術網站的存在並不是要與畫廊競爭。
ARTSPACE
掌舵人:前投資銀行家Chris Vroom和前《糖果日報》首席運營官Catherine Levene
經營情況:在三家藝術網站中,Artspace是在中端市場裏走的最遠的。其線上代理的藝術品很多都是名家名作,例如翠西-艾敏、辛迪-舍曼、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等,價格能夠達到25,000美元。Levene認為,名家真跡會是未來發展的主方向,而在這部分市場中,網際網路無疑是開發國際客戶最有效的途徑。據Levene稱,網站每月大概有8萬個獨立訪客,這比普通畫廊網站的流量高很多,而且頗有大舉進軍藝術博覽會的趨勢。用Vroom的話説:“電子商務是消費者舒適度和行為的進化。藝術市場並不處在科技前沿,人們能夠通過網路購買汽車、珠寶和奢侈時裝,藝術品為什麼不行呢?”回歸到關鍵問題上,“引導大眾分流到藝術品市場的新興領域”才是王道。不需要過多的智力投資,也不需要昂貴的開銷,都令當代藝術如鄰家女孩一樣觸手可及。因此,Artspace將重心放在為訪客提供詳實的藝術家和藝術品資訊。
EXHIBITION A
掌舵人:前時裝設計師Cynthia Rowley,其丈夫、畫廊主Bill Powers,Rowley公司前業務總監Laura Martin
經營情況:Martin認為“我們專注于裝飾藝術品市場,在我看來,這個市場潛力巨大。”對於喜愛當代藝術的20幾歲年輕人來説,囊中羞澀是最大的鴻溝。其目標消費人群就定位在了25歲到45歲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