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追尋往日輝煌——薩迦北寺考古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18 10:25:0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張建林/文

薩迦縣城寬闊的街道上鋪著平整的石塊,街道兩旁鋼筋水泥的倣藏式樓房在陽光下光潔鮮亮,商店、飯館、茶館、 家庭旅館和縣裏各單位的大門夾道排列,一間網吧顯示著資訊時代同樣也來到了這裡。清晨和傍晚有成群的牛羊從 街上經過,到處瀰漫著一種混合的氣味,酥油、牛糞、川菜……藏族民歌和流行歌曲從不同的店面裏傳出。每逢 週末,薩迦縣城裏便喧鬧起來,街上走動的身影中有三種人群最多,穿著藍白相間校服的學生、身披紅色袈裟的喇 嘛和穿著藏裝的附近農民,零零散散的遊客穿插其間。

在老記者陳宗烈1957年拍攝的黑白老照片上,高大的薩迦南寺周圍是一片片農田,開闊而空曠,遠處的樹木掩映著 卓瑪頗章和平措頗章。仲曲河貼著山腳流過,兩座小橋橫跨河上,河北面的山坡上錯錯落落分佈著寺院建築和民 居,炊煙像一層薄霧漂浮在山腰,恍如世外。時隔50年,竟有如此大的反差,數百年前曾經統領全藏的薩迦又會是 怎樣一番景象?為了追尋薩迦的往日輝煌,我們來到這個古老的河谷。

7月是西藏最好的季節,關中平原上的西安已是酷暑難當,薩迦縣城附近的農田裏,油菜花正開出一片金黃。為了配 合薩迦寺文物保護方案的制定和古建維修工程,西藏自治區文物局與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經過反覆協商,由陜西省考古 研究所承擔為期兩年的薩迦北寺考古調查和發掘任務。2005年7月7日,考古隊在西藏文物局的部署下,與協助工作的 西藏博物館業務人員到達薩迦縣開展工作。經過兩年的艱苦工作,薩迦北寺原有面貌逐漸在我們眼前清晰起來。

提起古老的薩迦寺,在西藏幾乎是無人不知。這座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祖寺坐落在現薩迦縣城以及仲曲河北部的山坡 上,分為南北兩寺,縣城裏的是南寺,河北邊山坡上的是北寺。整個寺院不僅規模相當宏大,而且建築形制特殊, 寺藏文物豐富,在西藏曆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1961年就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薩迦南北兩寺中最先建造的是北寺。1073年,一位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貢卻傑布在仲曲河北岸溫波山的南坡 上,首先修建了一座修法小廟,後被稱為薩迦闊布。由於溫波山為灰白色土壤,故在此修建的寺廟也稱為薩迦(意 為灰白色土)寺。貢卻傑布雖然是薩迦教派的首創者,但那個時候教法還不完備,並沒有流傳開來,所建寺廟也極 簡陋。

貢卻傑布的兒子貢嘎寧布自幼隨父學法,並遊歷各地,廣拜名師,遍學佛教顯、密教義,完善了薩迦派的道果教授 法,聲名大振,獲“薩欽”(薩迦派大師)稱號,後被尊為“薩迦五祖”第一人。貢嘎寧布不僅在薩迦教派創立的 過程中有所建樹,並對修建薩迦北寺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拉章夏”是他創建的修法之所,接著修建的“古絨” 建築群由護法神殿、塑像殿和藏書室組成。北寺的主要建築“烏則尼瑪”大殿也是貢嘎寧布創建,經其子索南孜 摩、扎巴堅讚等加以擴建,後來又加了金頂,使這一建築更加壯麗。元朝時在大殿的西側又建一座八根柱子的配 殿,俗稱“烏則薩瑪殿”。以後歷代薩迦法王陸續在山坡上擴建、增加了許多建築,逐漸形成逶迤重疊、規模宏大 的寺院建築群。

據傳薩迦北寺共有拉康(佛殿)、貢康(護法殿)、頗章(宮殿)、拉章(主持宅邸)等建築108座,14世紀以後,隨著宗教活動中心逐漸向南寺轉移,北寺不再有大規模的建設,到了近代更為冷落。上個世紀50年代已經有不 少建築坍塌,再加上60年代的人為破壞,大多數建築僅存高低錯落的殘垣斷壁,只有貢康努、拉章夏、仁欽崗等少 數建築近十幾年來進行了修復。

薩迦南寺是八思巴委託薩迦本欽釋迦桑布于1268年開始興建的。八思巴(1235~1280)法名洛珠堅讚,為“薩迦五 祖”中的第五人。十歲隨伯父薩班貢噶堅讚去涼州。1251年薩班在涼州病故,八思巴作為薩班的繼承人,備受元朝 政府的優禮。1253年八思巴應召謁見元世祖忽必烈,並隨侍左右;1260年被封為國師,薩迦教法也隨之廣為弘傳。 1268年八思巴舉薦的本欽釋迦桑布尊旨任命衛藏地區13萬戶,西藏正式劃歸中國版圖。1269年,這位“幼而穎悟, 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的八思巴大師被封為元朝的“帝師大寶法王”。

建在仲曲河南岸平地上的薩迦南寺,是一座城堡式的寺院建築,主要建築是在統一設計後陸續建造的,顯得集中而 規整。城墻分為內外兩重,內城高大厚實,東面開設大門,四角設有角樓,四面有馬面,頂部原有垛口,並可供人 環繞行走。外城墻(“羊馬城”墻)則相對低矮,用土坯或夯土築成,外城之外還有護城河壕溝。城墻內最早的建 築是拉康欽波(大佛殿),由門廊、大經堂、歐東仁增拉康、普巴拉康、次外拉康、拉康拉章等組成,殿內有許多 大型佛、菩薩、護法及薩迦祖師的造像和靈塔、寶座,收藏有數量巨大的佛教經典和珍貴文物。

國家和自治區政府多年來一直非常重視薩迦寺的文物保護工作,先後數次撥款對薩迦寺進行維修,特別是21世紀以 來,國家又將薩迦寺與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共同列為西藏的三大文物保護工程,制定文物保護方案,進行大規模的 古建維修和綜合治理。作為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 之一的薩迦寺維修工程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 的高度重視,成立薩迦寺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指揮部負責全面工作,中國文物研究所、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河 北古建研究所、西安文保中心、蘇州古建公司等單位也都曾參與了薩迦寺的文物保護工作。

2005年的考古工作重點是薩迦北寺德確頗章遺址的發掘和薩迦南寺羊馬墻及護城河的清理。得確頗章遺址位於整個 薩迦北寺建築群偏西側的位置,地勢較高,由薩迦第二組索南孜摩創建於12世紀中葉。建築群內的房屋在20世紀60 年代被全部被拆毀,僅存殘垣斷壁,到處都是厚厚的倒塌堆積。德確頗章周圍環繞著高達5米的夯土墻,墻內的建 築分為三組,呈品字形排列,南側一組,北側兩組,我們將之分別編號為I區、II區、III區。

考古發掘本身就是一項艱苦工作,在青藏高原上進行考古發掘更為艱辛。薩迦縣城的海拔已經有4300多米,薩迦北 寺發掘的遺址又要高出近百米,為了節省時間和體力,考古隊員和當地的藏族民工每天中午就在山上簡單吃點東 西,稍作休息又接著工作。高原夏季的烈日分外灼熱,發掘工地上無遮無攔,沒幾天考古隊員就被曬得皮膚黑紅。 發掘清理出的土石,都要靠民工一袋袋背到外面,3個月過去,竟在遺址南面的坡上堆成了一座小山。隨著發掘工 作的推進,原有的建築格局和結構漸漸顯露出來。

通過發掘清理,我們大體清楚了德確頗章的總體佈局、各組建築的相互關係以及單體建築的柱網分佈、墻體結構、門窗位置、建築技術,三組建築的功能也有了較為明確的定位。根據我們對發掘出的遺跡、遺物的分析,以及通過 薩迦寺年長喇嘛在現場的回憶指認,南側的建築(I區)是法王寢宮,東北側的建築(III區)是護法神殿,西北側 的建築(II區)是藏藥加工廠。法王寢宮建築類似一座四合院,中間是鋪著石片的庭院,周圍環繞回廊,東、西、 北三面的建築都是兩層,墻體厚重結實。III區的護法神殿中倒塌堆積土厚達3米,從中清理出排列有序的11尊護法 神塑像殘軀,其中有薩迦寺法力最大的根本護法神“薩迦巴姆”殘軀,發掘時不斷有薩迦寺的喇嘛前來觀看。II區 的建築在18世紀以來就是後藏有名的藏藥作坊,在這裡我們清理出不少加工藏藥的石臼、石磨盤、石磨球以及藏藥 原材料等,其中一間小房子裏就有5個大石臼和十幾個石磨球。實際上這組建築原來也應該是法王的居所,北側的 大房子面積近百平方米,地面的阿嘎土堅實平整,保留著排列整齊的12個柱礎石,南墻上原有碩大的落地窗,西墻 上殘留著一些壁畫痕跡。法王遷往南寺以後,這裡才被用作藏藥加工作坊。

發掘清理中出土了大量文物,有銅鎏金釋伽牟尼坐像、銅鎏金菩薩像、銅文殊菩薩坐像、石雕護法神像等造像;銀質 金剛杵、銅質金剛杵、銅質金剛鈴、骨質顱碗、銅質顱碗、陶質顱碗、象牙質骷髏等法器;青花盤、青花碗等瓷器; 銀質藏幣、銅質藏幣、銅質印度幣等貨幣;瑪瑙珠、珊瑚珠、料珠、銀鑲綠松石等裝飾品;以及炭化經書殘頁、各 類擦擦(模制小陶像、小塔)等。共計出土各種類型的文物500余件(組)。其中的銅鎏金釋伽牟尼坐像最為精美, 面部表情慈祥而沉靜,身體比例勻稱,寬肩細腰,身披輕薄貼體的袒右袈裟,古樸典雅,有明顯的元代造像風格。出 土的金剛鈴不知被多少高僧長期使用過,表面的裝飾紋樣已經稍顯模糊,但鈴腔內的漢文“永樂年施”款仍然清晰可 見。有一件修復起來的青花盤分外醒目,周圈凹凸的蓮瓣和盤中細膩的花紋無不顯示出濃郁的伊斯蘭情調。

2005年另一項發掘任務是薩迦南寺週邊的羊馬城及護城壕。南寺的城墻分為內外兩層,內城墻高大厚實,曾經多次 維修,現保存完好,在東面正中開設城門,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外城(即羊馬城)城墻則相對低矮單薄,東面曾開 設有大小兩門,其外的東、南、西三面還有護城河壕溝環繞(北面緊鄰仲曲河,形成天然屏障,沒有護城河)。

為了給“薩迦寺文物保護方案”的制定以及“薩迦寺文物保護範圍”的劃定提供確切的基礎資料,我們對薩迦南寺 東、南、西三面的羊馬墻和護城河壕溝進行了清理髮掘,同時還對羊馬城東面的兩座門址進行了清理。羊馬城城墻的 平面佈局和結構以及與護城河壕溝之間的關係已經基本清楚。羊馬城城墻與護城河壕溝實際是一個整體建築,羊馬城 的城墻直接修建在護城河壕溝內側之上,與高大的內城墻相配合,構成一套完整的立體防禦系統。護城河壕溝的剖 面結構呈倒梯形,上寬下窄,壕溝壁用石塊砌成的堅固護坡,底部鋪有卵石,最深處可達3米。護城壕溝西、南兩面 各有三處鋸齒狀的凹進部分,這些部分一般凹進5~6米,長12米。羊馬城城墻在南側東部和東側南部尚保存有局部墻 體,高1.8米,墻基用石塊直接砌築在護城河壕溝內側石砌護坡上,墻體為夯土或土坯築成,墻頂部有石片遮檐。

2006年的考古工作更為艱巨。作為發掘重點的烏孜大殿地處“拉章夏”西側的陡坡上,上層是古絨頗章,下層是烏孜 寧瑪大殿,南側的遺址已經被嚴重破壞。廢墟之間高差近20米,空手上下都很困難,發掘和往外運送土石更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我們只好臨時修建臺階和小路以便工作。這座建築群在12~14世紀曾經是薩迦的宗教活動中心,即便在中 心轉移到南寺以後,這裡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建築總體上採用藏族傳統的技術和風格,依照地形起伏而建造,高低錯 落有致。20世紀50年代,北京大學的宿白先生曾經對此做過調查,並繪製了烏孜大殿的平面佈局線圖。這次發掘,基 本上搞清楚了烏孜大殿的平面佈局和結構。共清理大小房間8個,祭祀遺跡1處,發掘面積1400余平方米。

上層的古絨頗章共清理房間6間,最上層殿堂的北壁上有三個圓拱頂的小龕,據調查原來供奉有薩迦五祖中的“白 衣三祖”像,這種在墻壁上開龕放置造像做法,是早期建築的特徵之一。旁邊的一間是藏書室,出土了一些殘毀的 經書和用來做經書架的木板,以及大量的包裹佛像底座的飾有著各種花紋的鎏金銅皮。根據文獻記載,作為護法神 殿的兩座小房子是北寺最早的建築之一,建於西元1073年,房屋的四壁上均殘留有有壁畫,但是構圖簡單,繪製粗 糙;附近還出土了大量的鐵質鎧甲、頭盔片和數量較多的鐵箭頭。但從出土的遺跡和遺物中並沒有發現能夠説明該 處建築年代較早的證據。

在古絨頗章的東側,我們發現祭祀遺跡一處。遺跡的中心是一座石砌的方檯,四週分佈有10個小祭祀坑,坑中埋藏 用於祭祀的陶罐。小坑的結構一般是在坑底鋪片石或卵石,坑壁用鵝卵石鑲嵌加固,陶罐口沿周圍的空隙也用卵石 填充,最後上面蓋上片石。這些祭祀坑是為佛堂奠基所為?還是禳災儀式的遺存?就連那些年長的喇嘛也説不清。 下層的烏孜大殿由南面的烏孜寧瑪大殿和北面的佛堂組成。其中北佛堂原有12柱,多數柱礎尚保存完好,地面為堅 如水泥的阿嘎土,可看出原殿內主供佛座和周邊原置經書架的痕跡。烏孜寧瑪大殿雖南半部殘損,但北半部形制仍 很清楚,兩排柱礎東西間距3.6米,柱礎坑直徑0.6~0.7米,可知原來均為粗壯的大柱子。大殿中央發現有一個直徑 兩米多的圓形凹槽,應該是原來放置大型曼荼羅的位置。這次發掘,出土遺物並不多,只有一些包裹木質佛座的鎏 金雕飾銅皮和經書殘頁等,但基本搞清楚了大殿的整體佈局、柱網分佈、與周邊其他建築的關係,對於我們重新認識這組建築的宏偉結構和它昔日的輝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上個世紀80年代,薩迦寺曾組織僧人對烏孜大殿廢墟進行過挖掘,據當時參與人員的介紹,曾清理出大型佛像4尊、 靈塔11座以及木雕護法神像和其他造像。現分別被存放于薩迦南寺的普巴拉康、卻惹拉康、靈塔殿、拉康拉章。現 供奉在卻惹拉康的度母像高達1.2米,面容姣好,身材修長,雙乳渾圓,腰胯扭曲呈“S”形,完全是一個青春少女 的美好形象。當時還出土有數量巨大的經書殘頁,現均存放在南寺的普巴拉康內。為了進一步了解原北寺藏經的情 況,我們特別邀請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熊文彬研究員前往薩迦,一起對現藏的北寺出土經書進行了初步梳理,共 整理出各類經書92種。其中薩迦寺僧人在初步整理這批經書時將只有數頁的散頁歸為一類,打成了四包。我們重點 對這些散頁進行了逐一的檢索。這些散頁既有封面、也有末頁,但主要為中間的經頁。按照標注的函數、頁碼和 字體、紙張等特點有的經頁能連續拼接數張,但大多數則為單頁。經書頁長度一般都在20~50釐米之間,其中最大 的書頁長71.5、寬28.5釐米,大多數為4~8行字。紙張分為藏紙、宣紙和機制紙三種,絕大部分紙張為藏紙,而藏 紙又分為藍色藏紙和素面藏紙兩種。藍色藏紙主要用於寫本,素面藏紙在寫本和刻本中都廣泛使用。從版本形式 上來看,這批藏書主要有寫本和刻本兩種。從版式設計也有多種形式。其中寫本有《大密咒隨持經》、《夜叉舞 聖續》、《大般若經》、《兩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六十六品、《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等49種;刻本有 《大密咒隨持經》、《百拜懺悔經》、《一萬頌般若波羅蜜多大乘經》、《吉祥金剛爪經咒》等43種。特別值得注 意的是一份印有漢文《大乘妙法蓮花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經名的經書頁子,經名上面是6位內地和尚在作法事活動 的插圖,下面的經文全部是藏文。此外,我們還發現有瑜伽圖解、法器圖解、曆法、佛經誦讀標注、書信等殘頁。

在德確頗章遺址的南側和西側,分佈有數量較多的佛塔,形成規模較大的塔林,由於年深日久,大多數已經倒塌, 其餘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人為損毀。根據相關文獻的記載,有些佛塔的建築年代較早,在薩迦北寺的形成過程中,有 著重要的作用。2006年,我們對這些塔林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並繪製了平面分佈示意圖。按照調查的順序,我們把 南側和西側的塔林分別編為I區和II區。I區共有佛塔49座,II區共有佛塔66座。在調查的基礎上,我們選擇德確 頗章南側緊鄰的第一排佛塔做了清理髮掘。這排佛塔共有9座,除了東邊的大佛塔為獨立修建以外,其餘的8座佛塔 共用1個長條狀塔基,八塔緊密相連,這就是藏傳佛教中為紀念釋迦牟尼一生8件大事而修建的“八相塔”(分別為 聚蓮塔、菩提塔、吉祥多門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好塔、尊勝塔、涅磐塔)。八相塔的塔剎早已被破壞,塔瓶也 多已殘損,塔內裝藏的紅陶擦擦散落在周圍,殘存的塔瓶和層階仍然可以看出不同的結構。

深秋十月,為期兩年的薩迦考古工作結束了。兩年的辛勤工作,兩年的豐碩收穫,更加加深了我們對古老薩迦的了 解。

選自《中國西藏》2007年第2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