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上海電信博物館開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4 10:35:50 | 文章來源: 中國電信

黃浦江畔、新外灘邊,這裡曾是上海乃至中國通信行業的發源地。6月23日,位於外灘的上海電信博物館正式開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為上海電信博物館題字。開館當天,見證我國通信行業振興的原郵電部、資訊産業部部長吳基傳、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等新老兩代電信人紛紛出席儀式。

李鴻章的奏章

上海電信博物館坐落于延安東路34號,展館面積1300平方米,這裡曾是192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在外灘建造的電報大廈,這座外灘的標誌性建築本身就是上海電信業百年的最佳見證。

走進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國內最大黑白原始馬賽克壁畫“外灘記憶”,馬賽克的“黑”和“白”就像通信行業的“0”和“1”,雖然再簡單不過,卻可借此記錄下紛繁的資訊,歷經百年而難以磨滅。整個展館共分電報通信、市內電話通信、無線通信、長途電話通信、綜合薈萃五個展區,從莫爾斯人工發報到衛星地球站建成,從長波電臺開通到行動電話使用,從磁石電話出世到海底電纜敷設……許多珍貴的史料實物均是首次和市民見面,無數個我國電信業的“第一”貫穿其中。

1871年4月18日,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第一個”在上海外灘開辦電報業務,從而拉開了中國電信歷史的序幕;櫥窗內陳列的清代奏章,來自洋務派代表人物李鴻章,1880年他上奏朝廷,成立電報總局;1881年12月28日我國“第一條”公眾電話線路建成,從天津至上海,全長3075里;而建國後,在西方技術封鎖的惡劣環境下,進口一個大功率電子管相當於17噸大米的價錢,上海電信研製成功的“第一個”20千瓦電子管解了電信業的燃眉之急。

弄堂口的傳呼電話

電信與生活從來都密不可分。上海電信博物館內能看到建國後通信發展的日新月異,從“搖把子”到電話機,BP機、大哥大到手機,通信技術變遷恍如隔世。在上世紀80年代上海弄堂口的公用傳呼電話亭蠟像模型前,幾乎每個遊客都會駐足停留,傳呼電話阿婆的溫軟吳語勾起了許多人的過往回憶,許多參觀者嘖嘖稱奇:“和我們家弄堂口的當真一模一樣。”

在電信博物館參觀者還能了解到許多原來不為人知的“幕後電信趣聞”。例如上世紀90年代之前查號臺話務員的工作狀態就很有趣,每個話務員身前都有兩個巨大的圓柱型“旋轉檔夾”,每個“檔夾”上環形嵌入450片檔格片,每一檔格片上都密密麻麻橫插著42條手寫戶名條,雖然看起來就像大海撈針,但一個熟練的查號員僅需20秒快速找到張三、李四的電話號碼。這種旋轉檔夾人工查號方式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商上海電話公司一直沿用到1989年,被電腦查號取代不過才20年光景。

體驗環節中,參觀者可以親自嘗試發送電報,像諜戰劇集裏的“地下黨”那樣,“滴滴答答”之間就完成了一封言簡意賅的情報信。另外,還可以在一人多高的電話交換機前撥打電話,現場目擊電話撥出後,信號從交換機上瞬間通過,並達到另一台電話的情景。

據悉,未來博物館將免費向市民開放,並接受團隊參觀預約。而與其遙江相望,位於陸家嘴CBD的上海電信資訊生活體驗館,展示了前衛的資訊科技應用,至今已免費接待了2.5萬參觀人次,“一老、一新”都是上海市民普及資訊化科普知識的好去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