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LV進國家博物館引社會爭議 媒體問收錢後怎麼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6-10 14:08:49 | 文章來源: 中山日報

2011年5月31日,以“藝術、時空之旅”為主題的LV(路易威登)奢侈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展,這是國家博物館重新開放後首次與品牌合作的展覽,共展出LV157年來的各類設計精品近200件,涵蓋旅行箱、服飾等。在開展前的發佈會上,無論是國博還是LV,都強調了此次展覽的歷史和文化。

LV進國博惹爭議

此展覽消息一經發佈,引來社會各界爭議。

部分人認為,作為一個國家博物館,應該起到引導、教化的作用,而這次和奢侈品牌的合作商業味道是否過濃?新華網表示“LV進國博:中國青銅對西方珠光觀眾錯愕不適”。有網友提出“能不能同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多做做特展交流,我們需要學術文化,不需要消費文化”。

同時,一些文博界人士認為這並非不可接受。此前也曾有過先例,另一知名奢侈品牌卡地亞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都展出過,在中國的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也亮過相,更重要的是,當今對博物館功能的理解已然不同,當代博物館的展覽內容不應該是單一的,應該是人類從古到今一切文明的展示;不只是引導、教育觀眾,也應該愉悅、啟示人們。果然是見仁見智,各抒己見。

國博副館長陳履生説,他也了解到觀眾對引進“LV”展覽充滿好奇,畢竟這是國博第一次舉辦品牌類設計展。他解釋,在引進品牌展覽時,國博是經過了比其他類展覽更嚴格的篩選,其標準是歷史與藝術並重。路易威登有15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也有很多愛好者。通過引進這種成功的文化創意品牌設計展,也希望對國內文化創意産業有所啟示。陳履生透露,國博今後還會引進其他世界知名品牌的展覽。而路易威登方面則表示,為能夠進中國頂級的國家博物館辦展覽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能在國博與更多中國觀眾見面,物有所值。

掙錢花錢都有理

一方是文化的代表,一方是象徵財富的奢侈品,難免讓人想起剛剛發生的清華真維斯教學樓風波和故宮建福宮私人會所風波,都有閃著文化和金錢互相曖昧的影子,有人提出,對於文化這方凈土,商得起嗎?

這裡其實隱含著一個問題,怎麼掙錢,如何花錢,和文化有關嗎?

把文化比作一方凈土,其實有些一廂情願的意思。在這個處處需要商業運作的時代,一切都不是那麼簡單,一味地逃避社會越來越商業化的現實,會有點像鴕鳥。關鍵是,商業化一定是錯嗎?什麼樣的商業化是優化?什麼樣的商業化是弱化?

根據麥肯錫解讀中國的報告《崛起的中國奢侈品市場》預計,到2015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將達到1800億元,佔據全球市場的20%還多,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場。在這一大背景下,LV作為一個老牌奢侈品牌,和國博合作,高調曬自己157年的“旅行哲學”。這是商業文化的充分體現,就是所謂的花錢的文化。

陳履生在微網志裏説,清華大學因為將第四教學樓冠名“真維斯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實際上有人出錢挂個牌子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要多出一點錢。華盛頓的國家肖像館和美國藝術館的建築是華盛頓歷史最久的建築,排名第三,有人出了2億多美元,建了個兩樓之間的庭院,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在美國的一些美術館中,每個展廳都以捐資人的名字命名,也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中國人不太習慣,慢慢就會習慣了。不能什麼事情都依靠國家。讓有錢的人為公共文化設施破費一點,回報他們一些榮譽感,也是應該的。

陳履生提到了國外的做法,那麼國外博物館是怎麼對待外來資金的呢?

國外博物館怎麼對待外來資金

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三大博物館為例。這些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都設立了“捐贈貴賓”欄目。館方承諾多種貴賓服務以鼓勵各界捐款,均明碼標價,詳細説明瞭捐贈級別和相應服務。除了網上公佈外,博物館前臺也會擺放此類“價目表”,推介態度十分積極。除了上述服務,館方也會適時對外宣傳。在大都會博物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年報上,都有長長的捐贈企業名單。在博物館的網站上,也有同樣的“光榮榜”供大眾瀏覽。

海外博物館對待外來資金都很高調,但引來的批評並不多,最重要的一條是,賬目公開。

以大英博物館為例,年報的PDF電子版可從官方網站上直接下載,同時也有紙質版本公開銷售。該財報通俗易懂,受過中學教育的查閱者就能看懂。一般情況下,歐美人會避談個人收入,但這一慣例不包括依賴國民稅金與民間捐贈的博物館。財報辟專頁列出了館員的收入,年入6萬英鎊以上的高薪館員被歸類説明。館長及副館長享有最高年薪,其收入明細被單獨製表公佈。博物館進一步聲明,更詳細的數據可向財務部門查詢。在這樣的公開機制下,保障了外來資金的正當使用。每年的藏品購買和展館維護都會用到捐贈款,普通民眾也能因此受益。

這裡顯示出的也是商業化,明明白白的表明瞭錢是怎麼掙來的,又是如何花出去的;錢不代表窮奢極侈,不代表為富不仁,不代表只為更有錢的人服務,它是工具,功能之一是維護公眾利益;是花錢一方和掙錢一方的雙贏。這才是成熟的商業文化。

如果只有商展就別談文化

海外博物館的做法令人聯想到,LV花了不菲的錢高調曬了自己的品牌,這筆錢國博收了,用到哪了呢?用上稅嗎?對於這些問題大眾猶如霧裏看花,相關人物都微笑不語。如果是用到藏品購買和展館維護上,只要有個度,大多數國人是不會反對類似LV這樣的大品牌繼續來送錢的,畢竟品牌夠級別,畢竟不是常駐不走把國博據為己有,畢竟錢用在了維護公共資源上,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可是,如果不是這樣,該讓我們這些納稅人情何以堪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