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莫讓“非遺”保護變成“面子過程”
“中國剪紙是不是世界文化遺産你知道嗎?”“中國書法是什麼時候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的?”“‘非遺’保護究竟是誰在保護?在哪保護?用什麼方法保護?”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拋出了連珠炮似的提問。
自2006年起國家設立“文化遺産日”以來,全社會對文化遺産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包括法律保護、名錄保護、傳承人保護、博物館保護、教育保護、假日保護等在內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已經初步建立。“但‘非遺’保護依然存在很大的問題,目前對‘非遺’的保護並不理想。”馮驥才委員説。在他看來,近年來各地興起“申遺熱”,個別地方政府“重申報”卻“輕保護”,“非遺”保護已進入一種怪圈。
“現在已有很多文化遺産進入國家保護名錄,然而文化遺産一旦被發現、認定,就很容易陷入政績化、産業化、同質化的怪圈。”馮驥才委員認為,當前文化遺産保護存在多種怪現狀,一是文化遺産申報與地方官員政績掛鉤的現象非常普遍。二是很多文化遺産被産業化,這其實也是一種“異化”。“我們很多傳統文化都是傳統手工業性質,如果不按照原有的産業性質發展,而是作為文化資源去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樣就變質了。比如皮影、剪紙等等,原本是手工製作,現在為了賺錢變成用機器製作。農耕時代的手工文明變成了工業時代的機器文明。”三是文化遺産進入市場後,還會出現同質化的現象,失去自己的特色。
“這些都是對文化遺産的傷害,我認為我們的文化遺産保護出現了新一輪的‘破壞’。因為保護文化遺産的目的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這樣背離了保護的初衷。”馮驥才委員説。
馮驥才委員呼籲,文化遺産保護不能淪為熱衷於“鋪張”和“造勢”的“面子工程”。政府部門作為文化遺産保護的第一責任人,要切實擔起責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已進入億元時代,但顯示出短期投資獲利心態導致的市場“虛火”過旺,造成有價無市、誠信危機,市場不規範等諸多問題。因此,在行業內急需出臺一部行業的法規進行約束。
1983年就當選為政協委員的馮驥才,對兩會有著特殊的感情:“28年了,兩會已發生很多變化,比如會期從最初的17天縮短為12天,再縮短為現在的10天。28年了,我參加兩會時間總和已超過一年。”
作為著名作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馮驥才在兩會上更注重思考國家戰略層面的問題。用他的話説,那就是“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思考問題。”正是站在這樣的高度,他提出有關國家文化戰略的設想,他用10年到15年時間對民間文化進行普查,為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奔走呼籲,傾盡全力。
“向決策者提供有價值的思想和建議,是政協的重要職責。”馮驥才説,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視野越來越開闊,參政議政的深度、廣度和力度增強了。委員們更加關注國計民生,提出更多有針對性、前瞻性的意見。“比如,我們的經濟富起來了,但是未來我們要富到什麼地方去,這是我們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應由此更深入地聚焦科學發展,更廣泛地熱議民生建設。”
“國家的軟實力,體現在社會文明的程度和知識文化的力量。”馮驥才説,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思想,他期望各界精英能夠在兩會上提出更加具有思辨性、建設性的提案議案,為促進社會發展更加和諧,促進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貢獻力量。
范迪安:藝術品拍賣需一部行業的法規約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已進入億元時代,但顯示出短期投資獲利心態導致的市場“虛火”過旺,造成有價無市、誠信危機,市場不規範等諸多問題。因此,在行業內急需出臺一部行業的法規進行約束。
目前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火熱可以看到藝術品的價值已在市場上得到了體現,這説明藝術的創作恰逢其時,也説明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藝術品市場。但過熱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也出現了幾個焦點性的問題,一個是市場誠信基礎不可靠,對藝術品交易的操作不規範,産生了誠信危機;二是收藏藝術品過分地建立在投資、希望短期見效益的基礎上,導致了藝術品産生“虛火、虛熱”。這完全是人為操作帶來的虛假價格,造成藝術品有價無市。
范迪安説,對於藝術品市場的諸多問題,應採取綜合治理的方式,要通過政府監管部門、通過社會共同想辦法,建立市場管理、市場運作的機制。對於過分形成市場炒作的個案,應展開剖析和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