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1269—1354)于1347年(元至正七年)所繪。黃老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將家鄉山水繪于三丈長卷。用心良苦,費 時三年。全圖水墨山黛,筆法渾潤多變,是中國山水長卷之典範。歲洗歷朝歷代,此畫名上加名。2010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協、人大“兩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談及此畫。至此,《富春山居圖》再次成為世人焦點。
“身世”的傳奇
1350年(至正十年),黃公望將所作《富春山居圖》送給無用禪師,從此此畫在第一位藏家手中,開始了它歷時660年的傳奇“身世”。
明朝成化(1465—1487) 年間,畫家沈周得此名畫,請人題跋卻不幸遺失,後來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
明末,此畫到了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晚年賣給財主吳正志。
明末清初,吳正志的孫子吳洪裕得此家傳之寶。其死前對此畫至愛昏暈,下令焚畫。幸好吳的侄子吳靜庵及時將畫從火中搶出,畫雖獲救,但已被燒成大小兩段。前段較小,後人稱為《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後段較長,稱為《無用師卷》,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年間,臨摹版的《富春山居圖》(後稱“子明卷”)被徵入宮,乾隆愛不釋手,但在隔年真跡《富春山居圖》入宮。(後稱“無用師卷”),但乾隆皇帝認定 “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
“時間”的巧合
從黃公望作畫到吳洪裕燒畫,過了三百年;從吳靜庵救畫到浙、臺兩地各持首尾畫作,又過去三百年;從畫作首尾異處到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兩會答記者問時提出希望《富春山居圖》能首尾合一的願望,時隔60年。時間是如此的巧合,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整整660年。
“和合”的願力
如果説,萬物各有其位,萬事自有定數,那這《富春山居圖》便是靈犀之物。 從大師的嘔心力作,到藏家的幾度易手,得而復失之,失而復得之,承載了660年的思鄉之情、故土之眷以及“和合”之願。溫總理感喟“畫是如此,人何以 堪”!真希望這本是“同根生”的兩部分畫(注意,不能説是兩幅畫,本就是一副畫!),能有首尾相合的一天,合璧展出。當然,畫作聯展不在其事,而在其意。 海峽兩岸的手足同胞也翹首期盼祖國的和平統一。若能如此,我輩華夏兒女將不負先人奮鬥之重托,不誤子孫福祉之廣播,功德自在,天道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