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曾經三度登臺維也納金色大廳、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義大利著名指揮家裏卡多·穆蒂將在元旦前夜揮棒上海,他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獻演于上海大劇院的這場音樂會已成為滬上樂迷“最信得過”的新年音樂會。首次來華的穆蒂一定想不到,在他的前後左右,大批“山寨樂團”雲集中國演出市場,以維也納和施特勞斯冠名的“新年音樂會”票房飄紅,水準卻良莠不齊,甚至有樂迷戲稱演出市場的“賀歲檔”基本屬於“忽悠檔”。
拉大旗作虎皮
歲末壓軸,年初頭餐,新年音樂會業已成為聖誕檔、新年檔的演出市場主流。“外來的和尚好唸經”,在12月到明年1月的短短一個月裏,北京將有70多臺聖誕新年音樂會輪番上演,上海演出檔也塞滿了20多臺音樂會。翻翻上海各大劇場的排片表,當屬穆蒂的音樂會最為引人矚目。首次與亞洲樂團合作的穆蒂選擇樂團向來十分嚴苛,此次坐鎮130年曆史的上交,為“藝術大眾樂享世博--2010年上海新年音樂會”開出了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序曲和歌劇《西西裏晚禱》以及雷斯皮基的《羅馬之松》等正宗“義大利風”的曲目,這臺音樂會算是上了“雙保險”。
然而,除大師名團外,不少跟“維也納”、“皇家”、“施特勞斯”攀親帶故的雜牌軍團頗有愈演愈烈之勢。
據某網站集結音樂專業人士發佈的“演出前瞻”查證,即將於北京音樂廳、湖南大劇院和深圳音樂廳連軸轉的“奧地利維也納古典愛樂樂團”兩易其名,其真身只是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學生樂團;瞄準深圳保利劇院和北京音樂廳的“南芝加哥愛樂樂團”與擁有117年曆史的美國“芝加哥愛樂樂團”只有一字之差,英文名直譯卻是“南岸室內樂團”,難掩其城市社區樂團的業餘本質;登陸中華劇院的“波蘭波茲南交響樂團”是波蘭小交響樂團,只為傍“波茲南”大名在樂迷中混個眼熟。
“綁架”審美品位
“山寨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此話用在新年音樂會市場再合適不過。曾有樂評人支招,教觀眾練就“火眼金睛”防忽悠,但對於大多數普通觀眾而言,一眼識破“挂羊頭賣狗肉”的樂團絕非易事。酷愛古典音樂的丁先生曾高價購買了名曰“德國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演出票,可演出現場的拙劣表演令人疑竇叢生,其後來才知樂團真名是“西柏林菖菖交響樂團”,而主辦方竟用“中文翻譯錯誤”為託詞進行搪塞。丁先生大呼上當,撇開經濟損失不談,“原本打算高雅一把的,不僅作踐了耳朵,實在對不起自己的品位。”
每每提到“如此包裝”,資深音樂人士最擔心的莫過於削弱大眾的欣賞水準和審美品位,其危害不容小覷。一方面,買到“山寨貨”的觀眾有苦説不出,無緣高雅演出;另一方面,真正的“品牌貨”也大受連累,不少觀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與不少真正優秀的樂團失之交臂。
大師成“防偽標記”
所謂“家有家法,行有行規”,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的音樂演出,卻有點無規可循的尷尬。根據目前的《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樂團和演出商只需提供相關身份證明文件以及主管部門的批文,就能登臺表演,而這些“山寨樂團”幾乎都持有“準生證”。音樂愛好者頻頻支招,成效初現:將3·15進行到底,定期以“黑名單”方式將“山寨樂團”詔告天下,警示觀眾;將民間輿情最大化,問責主辦方“偷梁換柱”的欺騙行為;更要劇場從引進源頭抓起,拒“山寨”于千里之外。專家普遍認為,單靠民間力量和劇院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職能部門出臺相關規定,與審批部門共同“把關”,使監管有法可依,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國內掀起興建大小音樂廳的熱潮,對音樂會需求增多,但動輒“頂級的巴赫演繹”、“原汁原味的施特勞斯”的各式演出讓觀眾眼花繚亂,更多的是誇大不實的宣傳。此次,指揮大師穆蒂坐鎮上海新年音樂會,好比給危如累卵的演出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業內人士呼籲,音樂演出市場的品質,需要職能部門把好引進“審批關”,不能每每依靠世界頂級大師來充當新年音樂會的“防偽標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