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輕素養”的誤區,有必要引起重視。
事實上,審美素養是現代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藝術教育的責任和使命。如果説現代社會包含著物質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兩大部分,那麼相比于物質的現代化來説,人的現代化將更為漫長和艱巨。這也是中國在物質方面逐漸實現現代化之後,必須正視和面對的。
然而,目前,各級各類藝術興趣班中,無論是教育模式還是課程設置,都是以技能為導向。以美術為例,都以一堂課完成一張畫為目標,很少輔之以相關美術史知識的介紹,或者一些名作的鑒賞。其實,所謂的審美素養,就是他可能不一定會動手畫畫,做雕塑,出創意,或者説他可能會畫幾筆,不一定會畫得很好。但他一定能夠懂得欣賞各個歷史時期,各種類型、樣式、風格的藝術作品,並能基本判斷出作品的好壞與高下。這樣的審美素養,不是通過臨摹、素描、速寫、色彩等技能性學習獲得的,更多的是通過學習藝術史常識,欣賞各個歷史時期的經典名作,了解一種藝術思潮,一種風格樣式形成的歷史過程,掌握藝術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等方法和途徑所建立起來的。
而這樣的審美素養和審美能力其實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生活的品質。大到整體家庭室內的設計,家居的配置,個人形象的塑造,小到一隻杯子的選擇,一個飾品的添置,一雙鞋子的款式等等各個方面。
我們國內,什麼十大醜陋建築、十大惡俗雕塑,都在不斷污染著人們的視覺。
如何培養和提升國民的審美素養,尤其是孩子的審美素養?首先,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模式和評判標準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不能只有實踐,沒有鑒賞;不能只用畫、唱、跳技能性的標準來考核,還可以通過講、談、説、寫等各種表達方式來了解孩子的鑒賞能力和藝術素養。對國家來講,我們不能只培養藝術家,而不培養收藏家、批評家、藝術史家、教育家、策展人、研究者等與藝術緊密相關的人士。完整的藝術生態中藝術家只是其中一環,還有展覽、宣傳、收藏、銷售、教育、研究等許多環節。只有各個環節協同作戰,才能讓生態系統實現良性迴圈。如此前提就是,這個生態系統中每個人都必須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他們決定了藝術生態的層次和優劣。
其次,要重視參觀和體驗。從小帶領孩子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參觀各種不同形式的展覽,最終成為他的生活方式。前幾年,我國先後實行了博物館、美術館的免費開放。於是,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人流量飛漲。但幾個月以後,參觀人數明顯回落。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文化消費是一種習慣,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養成和改變的。
國外帶領孩子參觀展覽有的是年長的志願者,有的是經驗豐富的老師,也有家長。他們的共同點是,通常不會對整個展覽作一個詳細的導覽,更多的會選擇一兩幅有代表性或者孩子們感興趣的作品,做深入詳細的講解,過程中多啟發和提問,喚起孩子參與的熱情。
但國內帶領孩子們觀展方面,被賦予了太多任務。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會從頭到尾帶著孩子們看作品,耳邊不斷地講,不停地問,恨不得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原原本本地讓孩子們了解和掌握。
觀看是審美體驗過程,成人由於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人生閱歷等因素,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和視角,阻礙了孩子們本身全息的感受體所具有的豐富的感受力和想像力。成人過多講解,會破壞體驗之美。
如此形式觀展,相當於把藝術拉回到知識性的教育。欣賞藝術作品的確離不開與之相關的知識,包括時代背景、藝術家生平、創作動機等等,但藝術最大的魅力在於直觀性和感染力。藝術是共通的語言,不同的人,角度不同,背景不同,人生經歷不同,他對作品的感受就不同,這也是藝術的奇妙之所在。
視覺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過程。孩子從小看了大量優秀中外經典作品,其視覺審美能力和素養就會逐漸提升,眼光自然提高。但這裡涉及時間的累積,也涉及自身內部的消化和吸收。
然而,我相信,有些是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影響,但有些可能會更深入、更持久。這就要求我們對待藝術教育,切不可有一顆急功近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