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三件值得關注的事情:一件是國際機構發佈的兩份關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數據報告所引起的爭論;另一件是國家文物局頒布的《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鑒定標準(第二批)》,對2001年頒發的標準進行了補充,引起廣泛爭論;第三件是佳士得[微網志]宣佈成為首家在中國獲得拍賣執照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通過這三件事可以看到,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如何面對世界藝術品市場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
中國藝術品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實際隱含著“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分野。在探討“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係問題時,當下可能更多地在考慮中國藝術品市場如何“國際化”,但在國際化過程中如何審視自己、認知自己,仍是發展中的新問題。“本土化”與“國際化”問題的背後是文化立場取向與權力的結構關係,而恰恰是這種關係,會形成藝術品市場理論與實踐上的話語掌控、資源支配的差異化格局。從藝術品市場研究與實踐的角度來看,在世界藝術品市場發達的國家,“本土化”實踐與探討其實就是“國際化”的實踐與探討,這是由認知強勢所帶來的話語建構的強勢格局所決定的。所以,中國藝術品市場在走向世界市場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發達國家對於市場實踐與學術慣性的強勢引導。
還應引起注意的是“偽本土化”與“偽國際化”。所謂“偽本土化”,即誇大中國藝術品市場這一系統對象的本土性特質與特殊性,過分強調市場共性規律與西方藝術品市場理論,並以此拒絕中國藝術品市場走“國際化”道路。而“偽國際化”,主要是指一味地強調西方藝術品市場實踐及理論的普適性及案例示範意義。“偽國際化”有兩種表現最為突出:一是生搬硬套西方的藝術品市場理論,不求甚解亂用名詞、不顧條件亂用模式;二是超越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基本情況與階段,盲目追蹤和照搬西方藝術品市場理論與實踐。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雖然最為缺乏的是“國際化”,但危害最深的卻是“偽國際化”。
中國藝術品市場本土化的本質是什麼?筆者認為,最為核心的是使外來的藝術品市場理論和實踐中的合理成分與本土的藝術品市場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並不斷推動對本土藝術品市場內在規律的認識。未來10年至20年,可能是中國收藏國際藝術品的黃金時期,這將有助於提高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國際地位。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藝術品市場迫切需要尋找理性規則的落腳點。
當下,我們應站在全球化視野下,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廣泛國際交流與合作,建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共識,利用市場機制整合全球性資源,架構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市場規律、體系及發展模式,探尋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路徑,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注入靈魂。這一過程也可看作是藝術品市場國際化中的本土化過程。為此,我們更應做好世界藝術品市場與中國本土藝術品市場理論與實踐的有機、有效結合,而不是簡單粗糙地嫁接與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