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以版畫家成名,但應天齊再三強調自己是當代藝術家。從上學時期開始,他的作品便涉及版畫、油畫、影像、裝置甚至行為等多種媒介。而即使是在成名作——浮水印版畫《西遞村系列》的背後,也是實實在在的混合材料作品。
雖然現在應天齊刻意撇開版畫而轉向架上綜合材料,但若要綜合分析應天齊的藝術,還不得不從成名作《西遞村系列》版畫開始。作為安徽蕪湖人,應天齊自然對西遞村有著特殊的情感,西遞村的古宅讓他在古老的建築中發現了形式之美,這一系列以古民宅為主體的浮水印版畫,開始了他抽象化的具象寫照。應天齊在抽象與具象之間找到了一個巧妙的結合點,借用“西遞村”而創造了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藝術世界。
因為對中國傳統浮水印版畫的運用,應天齊被稱為“版畫藝術拓荒者”,但在以此成名的《西遞村系列》中,應天齊卻沒有動過一刀,他將銅版畫、拼貼畫等技法融入浮水印版畫,用現成物——木紋、沙、頭髮等進行實物拼貼。在《西遞村系列》中,應天齊大刀闊斧的佈局讓畫面整體而大氣,斑駁的城墻、黑白灰的主色調都將西遞村的古老、神秘表現得淋漓盡致,既完好的再現了西遞村的傳統特色,又不失強烈的現代意識。在創作手法上,將具象的寫照對象進行抽象化的處理,更是一種前衛的實踐。西遞村古宅的絕對具象,在應天齊簡單有力的構圖、大塊黑色的運用、材質肌理的處理上,最終形成了一個抽象化的意境表達,而再創作出來的西遞村,已然不是寫實性的客觀再現,而是融合了藝術家的審美體驗和氣質品格。
同樣,《徽州之夢》系列作品也是將客觀生活中絕對真實的門和窗,在色彩和構圖的處理後進行抽象化的表達,再加上作品中總是出現的神秘的光線,讓古老神秘的傳統建築變得更有吸引力。在大尺幅的《徽州之夢》中,大塊的黑色運用讓畫面變得更具厚重感,而局部肌理處理得豐富而細緻。應天齊作品中總是穩定的黑色框架看似來自蒙德利安冷抽象的靈感,但更多的層次處理和簡單的黑白灰色調卻讓框架中的房屋變得空靈而深遠。
在2006年左右開始創作的架上綜合材料作品中,不得不承認版畫的技法還是滲透在了應天齊的綜合材料創作中。混合材料的代表作品《世紀遺痕》系列,仍然是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由大色塊組成的大尺幅作品。建築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應天齊的作品中,無不流露著對快速消失的傳統建築的留戀。
批評家王南溟曾這樣評論應天齊的《世紀遺痕》:“應天齊選擇的公共現場跟他小時候的記憶、出生的背景、文化訴求相關。以故鄉歷史圖像、物質景觀來作為他的創作母題。圍繞著這樣一種截取,我們看到畫面的一堵墻。一堵墻在什麼情況下構成作品?墻是斑駁的、有手感,是可觸摸的。應天齊的一堵墻首先是對墻的挪用,然後把墻轉化為視覺對話,這是當代藝術創作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圍繞著這樣一種方法,我們可以看到,物本身可以成為一個視覺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