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於對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看好,佩斯、高古軒、白立方等歐美畫廊紛紛進駐北京、香港等地,以獲得更多藏家資源。同時,許多中國本土畫廊也紛紛在國內開起了分店。美麗道畫廊董事長沈桂林認為,由於中國當代藝術起步較晚,很多藏家目前處於買家的一錘子買賣狀態,收藏一幅作品後便急於出手,因此畫廊在藏家群體的培育期中,應該以會員制的方式讓藏家更多接觸和了解藝術,轉“倒”為“藏”。
商報:您早年在政府機構工作,後來下海經商並取得成功,最初是如何進入藝術行業發展的,您認為目前藝術産業是一個怎樣的狀況?
沈桂林:我是一個有文藝情結的人,當年也是寫詩的文學青年。工作多年後,我開始下海做企業,剛開始經營是典當行,2004年開始做拍賣,現在是海南省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和收藏家協會會長。
我認為中國經濟飛躍式的發展,必然帶動文化和精神的需求,這方面的市場會越來越大。人們在滿足各種物質需求後,會將關注點轉向藝術品。例如我現在經營的美麗道藝術機構,做了很多文化藝術活動,在當地文化界起到了很多積極的影響也獲得了認可,進駐北京則是到更大的平臺發展,同時與優秀藝術家、藝術推手、批評家等專業人士一起推動藝術發展。讓藝術改變生活,讓文化創造價值,這是我個人事業的終極目標。
商報:您先後在海南、北京經營藝術機構,對兩地的藝術生態和市場的差別有怎樣的體會?
沈桂林:海南畢竟是區域性市場,而北京是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市場在北京、藝術家在北京、推廣人才在北京,相關藝術策展人、評論家也集中在北京,在這裡發展相比更有前景。立足北京後還有更多的機會把優秀的藝術家向國際推廣。
商報:您提出要以“藝術俱樂部”的模式推進連鎖畫廊的發展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沈桂林:最初經營藝術中心的幾年,展覽開幕後留不住藏家,因此我認為藝術機構應該有一個俱樂部的形式,讓空間成為一個交流場所,讓藏家、藝術愛好者可以休息、交流、互動。同時,也為藝術家、收藏家和各界人士提供一個交流、交友的平臺,這無疑也增加了更多的商機。
當然,畫廊還是以舉辦展覽為主,並且我們以當代藝術界創作經典繪畫作品的藝術家合作,這种經典作品是市場、學術、專家、觀眾同時認可的標準。例如,此前舉辦的藝術家郭潤文展覽和即將舉辦的藝術家冷軍的展覽等。展覽之外,我們也舉辦各種VIP高端客戶的沙龍活動,邀請全國各地有影響的收藏家、企業家、金融家等欣賞作品,讓大家了解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市場和文化發展趨勢,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展覽的影響持續化、社會化。這樣做可能會比單獨的辦畫展更好,這種“延伸服務”,讓藏家能夠留下來,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商報:經營這樣針對高端人群的俱樂部是否會將公眾拒之門外?
沈桂林:我們不拒絕任何人群。北京的展覽空間一層做定期的主題展;二層是會客的場所,也有我們長期合作的藝術家的作品展示,都是對公眾開放的,並且有工作人員做講解。
商報:在您看來,藝術俱樂部與當下出現的眾多高端會所有哪些區別?
沈桂林:這幾年各種會所的出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形成了會所文化,是精英群體的一種聚會和交流。這些會所更多的作用還是給客戶提供一個社交的場所。我們會對會員和客戶進行針對性服務,比如兩至三周做一次講座,包括藝術品的欣賞、收藏和投資。
商報:您覺得畫廊連鎖化對當下的藝術環境有著怎樣的意義?
沈桂林:連鎖畫廊其實是一個文化産業的概念。一個專業畫廊,可能在學術上做得很高,但是在産業化、市場推廣上可能有一些局限性。選擇連鎖的形式,更多是出於文化傳播上的考慮,不只是為了擴大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