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批評家王春辰
王春辰:美術史學博士,美術評論家。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研究人員,從事當代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及展覽策劃。著作《藝術介入社會——一種新藝術關係》獲2009年度“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
《頌雅風
藝術月刊》(以下簡稱《頌雅風》):你怎麼看待“寶馬-古根海姆實驗室”所面臨的問題?
王春辰(以下簡稱王):這是個很有創意的項目,超越了傳統美術館的行為方式,將美術館作為公共平臺的視野擴大到整個社會層面。在紐約受到積極響應和歡迎,是因為這個實驗室空間安放在一處已經被廢棄多年的街區裏,從而臨時性地改變了這個區域的空間,增加了社區的參與度。在柏林,受到部分人和團體的反對,也僅僅是説這個實驗室體型巨大,放在公共環境裏有點扎眼礙事,所探討的問題似乎離當地社區的人很遙遠,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反對,最後活動還是在7月30日完成,目前整個實驗室正在前往下一站孟買的途中。紐約和柏林兩地的反響不太一樣,也是因為不同環境下的人群對問題的緊迫感不同,這也正説明它的超前性和介入社會的及時性。事實上,這個實驗室所討論、所涉及的話題都和我們當下的生活、當下的城市建設有關。
《頌雅風》:藝術項目介入社會生活的必要性體現在哪?
王:它可以有效地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態度,也充分讓人們意識到、參與到我們現代社會面臨的問題。冠之以藝術的名義,是因為這是超越性的活動,它結合了多個領域的人士參與、集合課題來討論。在今天,藝術家、美術館也在積極轉變自己的身份屬性和提高公共平臺的價值,所以才會有藝術家參與、美術館組織的“藝術介入社會”的現象的出現。
《頌雅風》:藝術項目應該以何種姿態介入社會生活?
王:改變思考方式、關心社會發展,將藝術自身的獨立價值予以更加豐富的拓展,成為積極研究問題的思考者和表現者。這樣,藝術項目即可以介入到社會生活中來,成為公民社會有效參與的力量。
《頌雅風》:此類藝術活動在推行過程中有哪些短板和不足?
王:根據不同區域和城市,在提出問題的設計上需要更具體。如在美國,有參與者提到“城市與民主”的問題,就很好。城市由誰來建設、怎麼建設、如何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公共活動區域如何界定和完善等,都是密切與人的生活相關的。在柏林,受到部分反對,也是因為當地人認為實驗室討論的大問題和他們的生活沒有關係。
《頌雅風》:通常項目結束,活動的影響力也會隨之消失,這個現象似乎普遍存在。
王:其實,活動能夠開展和傳播,並有效地促進參與者思考,這就夠了。項目結束後,一般有出版物和後續的相關討論以及學術研究。
《頌雅風》:作為介入大眾生活的項目,如何吸引大眾的參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似乎是許多項目所忽視的。
王:關鍵是項目的實施和定位,如何將參與度提高,與一個特定社會區域的習慣有關。所以,這類項目要得到社會支援,需要做很多深入細緻的溝通與説服工作,這本身也是項目介入社會的開始。
《頌雅風》:項目的成功與否該如何界定,目前,許多項目的社會影響力還是非常有限的。
王:只要將項目該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其影響力自然會逐漸呈現。如廣而告之,有不同媒體發佈,網站、微網志、短信、廣告、廣播、電視、出版小冊子等等,都是手段。影響力數據的統計需要時間,以上工作的量化能加速直觀判斷。
《頌雅風》:藝術項目介入社會生活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哪?
王:今天的社會處在全球化、有共性、速度快的時代,也是新問題出現而老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時代,所以,點婦女傳統的藝術理解是藝術項目能夠介入社會的前提。藝術能夠激起人們的熱情,因為在今天的社會裏,藝術具有特殊的話語方式和魅力,只要是以藝術之名來做事,就會引起社會的積極反應,無論是肯定的反應,還是否定的反應。否定也是民主社會需要的。對於中國,現在也需要改變對藝術的認識和界定,需要將藝術的範圍擴大。越是現代的社會,對藝術的理解越是廣泛、越是肯定,那樣藝術可以做很多事情,做超出以往不屬於藝術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