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宮完整地傳承下去”
去年12月,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鄭欣淼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曾表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把故宮完整地傳承下去。解放後,一些原屬於故宮的單位被劃了出去,景山劃給北京市,太廟劃給北京市總工會更名勞動人民文化宮。但實際上,它們都是完整的故宮體系中的一員。
晉宏逵也坦言,這麼多年,隨著時代的變化,劃出去的單位有的已經永遠不可能收回來,“不能向皇家的管理範圍去看齊。完整保護的概念,應該不是説是把地盤都收回來,而是應該將其視作一個文化整體,來加以保護的概念。景山、勞動人民文化宮的管理機構,也都是中國紫禁城學會的會員單位,我們也會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做好文物保護。”
記者了解到,目前,故宮博物院正在與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合作制定《故宮保護總體規劃》,預計2014年完成。單霽翔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是在《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的基礎上編制的,將對故宮博物院大約106公頃範圍內的人、地、房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合理確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質、每一平方米建築的合理利用問題。
同時,為了在《故宮保護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有序開展各項保護工作,故宮周邊環境的整治和控制措施也將納入整體規劃來進行統一考慮。單霽翔認為,“故宮周圍的環境,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和控制地帶,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緩衝區’也能夠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援。”
紅墻內外總動員
相對於外單位,故宮自己的搬遷工作相對容易得多,其關鍵在於紅墻內外的整體協調、辦公區的設置和古今庫房的安置。
辦公區遷到哪兒
“現在紅墻以內的辦公區,佔地較大的是故宮的文保科技部以及實驗室等。文保科技部,原來叫修復廠,職能是修復故宮院藏文物。現在的工作地點主要在慈寧宮東側和大佛堂後面的幾座殿宇。還有在延禧宮裏進行一些文物的檢測。延禧宮是東六宮之一,道光年間失火。宣統時在院子裏建了鋼結構的靈沼軒,俗稱‘水晶宮’;民國時又添建了庫房。由於這裡的建築都是鋼,混凝土結構,所以在這裡設置了實驗室,按當時的條件,是比較適合的。”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常務副會長晉宏逵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現在要視情況將文保科技部擇新址遷出紅墻外。
2002年,故宮啟動大修,晉宏逵是組織實施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擴大開放面積是故宮大修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初我們制訂《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大綱)》時,以下兩條是作為規劃對策寫入大綱的:限定故宮保護管理機構規模,清理、騰遷不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築,妥善安排騰遷部門。以拓展開放、促進保護的對策,擴大開放總體規模、實施分片輪展等方式,促進文物建築日常維護工作,有效改善文物建築的延續性。”
談到將辦公場所遷出紅墻,晉宏逵認為,這個措施的著眼點,首先是為了更有效地保護這些古建築,同時也是更好地發揮博物院的功能。
那麼,辦公區遷出紅墻後去哪安置?
單霽翔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故宮調整辦公科研用房,是通過建設好西河沿文物科技保護用房和海澱區上莊綜合業務基地,將紅墻內的辦公科研場所全部遷出;將行政庫房、花房和院內所堆積的大量建築材料等遷出紫禁城,凈化故宮博物院內的環境和消除隱患。這樣做“一舉兩得”,不僅可以把紅墻內的殿宇還給觀眾,而且還可以將西河沿文物科技保護用房建設成為文物科技保護長廊,向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適當開放。
西河沿文物科技保護用房位於故宮最西側,紅墻以外,灰墻以內,緊貼內金水河北段。4月5日,記者在其建設基地看到,空地上堆滿了各種建築材料,木材磚瓦標明瞭材質、用途,分別堆放。據悉,這項工程得到了國家文物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的批准,已經完成了考古勘探,目前正在準備實施。
辦公科研用房的另一去處——位於海澱區上莊西玉河的故宮綜合業務基地,將建設現代化的庫房和5萬平方米的園林。單霽翔表示,希望故宮裏面現有的7棟花房和植物養殖空間,能夠轉移到更貼近自然的環境下養育。同時,目前故宮院內堆積的一些建築構件,比如大型的木材、磚瓦,能夠搬離故宮,使故宮環境更為整潔,同時有計劃地對傳統建築進行修復。
紅墻外也會合理規整並開放
作為一座建立在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的綜合性博物館,故宮紅墻內未開放的區域,大量是被用作庫房。
“清代時,紫禁城的庫房就很多,皇室收上來的諸如皮毛、絲綢、茶葉、白銀等物資,每種都需要有庫房。這些庫房,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就已經整理了許多。現在隨著大修的開展,又有許多騰出來變成展覽空間了,比如體仁閣和弘義閣。但庫房是不可能完全騰出故宮的,這是故宮保護的需要。”晉宏逵説。
將來,故宮的開放可能呈現多種開放方式:首先是大面積對公眾開放,就像如今的“三大殿”一樣。還有一種,可能叫“標示性開放”。“比如,東六宮身後的北五所,清代的大部分時期就是庫房,如今仍舊延續其庫房功能。我們可能在門口立一個牌子,告訴觀眾這裡是幹什麼的,觀眾就不見得要進去了。”晉宏逵説。
另一種開放方式,是“限制性開放”。比如養心殿的西暖閣“三希堂”,面積只有8平米,不能容納大量人群。雨花閣、倦勤齋等,也不可能大規模對外開放。將來,這些地方,可以通過數字手段遊覽。還有一些地點會限制開放時間、參觀對象、開放方式。
“辦公場所全部遷出紅墻,合理調整佈局,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有些人想像所有管理機構全部搬出故宮了事,其實事情遠比這複雜。”晉宏逵説,“但另一方面,這個事情做好,也確實給故宮博物院增加了新的開放空間。比如,現在用作辦公場所的南三所,過去是皇子居住的地方,清代建的,裏面保留了地炕等設施。還有現在文保科技部使用的慈寧宮西宮殿、中宮殿、東宮殿、三所殿等,是前朝后妃們住的地方,本身有很淒涼的感覺,和別處金碧輝煌的宮殿不一樣,有特殊的風貌。這些地方如果能整理出來對外開放,大家對皇宮的理解也會更全面。”
晉宏逵還提到,在規劃大綱中,右翼門外西側一塊空地,原是內務府,清朝滅亡以後房子陸陸續續都拆了,這塊地也是可以發揮作用的。“如果把建築面積和建築周圍的面積都包括在內,將來開放區域佔整個故宮的76%,是很有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