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發展到今天,追求的不能只是熱鬧,而應該是對藝術品質的堅守和對當代藝術的追問,並參與到國際文化的對話中。
2011中國的藝術活動特別多,也很豐富,可以用“熱鬧”一詞來總結資本的投入很熱鬧,藝術品拍賣很熱鬧,雙年展也很熱鬧。然而,在一片熱鬧中,有文化品質的活動並不多。我想,中國藝術發展到今天,追求的不能只是熱鬧,而應該是對藝術品質的堅守和對當代藝術的追問,並參與到國際文化的對話中。
近段時間到英國觀看了兩個展覽後,我的這種感慨更為強烈。展覽之一是達芬奇在米蘭時期的作品展。由於太受歡迎了,觀眾們需要在早上8:00之前前去排隊買票,否則不可能買到票;無論是存放物品、進藝術館大門還是觀看藝術品,都需要排長隊,但觀眾們都耐心地等待。
儘管從大眾媒體中我們可以獲悉歐洲經濟已大不如前,普通市民的生存品質明顯下降,我卻看到他們與此同時仍然保留著對文化藝術的強烈認知和認同。他們懷著“朝聖”而不是逛公園的心情前去瞻仰藝術大師的作品。
回顧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時期我在法國看到的情景,與此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看到市民們在週末時紛紛穿著自己最漂亮的衣裳前去美術館看展覽,重視程度不亞於歡度節日。這種認真和執著令我感嘆中國正需要這種從容追求藝術的精神,而不僅僅是熱鬧。
當然,國內也有很多個展、大展,但更多的流於藝術家在某個階段展示自己並對社會交代之用,機構、藝術家和公眾並沒有因為這些事件而獲得對藝術的追求。
這一趟我也帶了展覽到英國展出。按説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展覽在國內已具有一定高度和影響力,但是與英國的展覽一對比,無論是宣傳或學術組織活動上都大為遜色。理由有兩個,一是資金不到位,二未能投入足夠大的精力。
對於國內的展覽現狀,我常常有無能為力之感,不僅僅是資金缺位的問題,而是整個文化藝術機制的缺位。沒有完善的稅收制度、捐贈制度、表彰制度構成有效整體,社會和民間資金對美術館的支援所需要的管理機制也同樣缺位,怎麼可能期待我們的美術館有可能完成培養公民藝術審美和文化知識的重任?
所以我只能説,中國美術館離世界還很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