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之“混合現實/Good Guys”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08 09:54:49 | 文章來源: artinfo.com

文/ 嚴瀟瀟

主題為“仁:設計的善意”的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正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展出,其中瑞士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Holzer Kobler Architekturen)和中國新銳策展人李德庚聯合策劃了五個分主題展覽其中的一個展覽:“混合現實”。

策展人之一、瑞士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創始人之一的芭芭拉·霍澤爾(Barbara Holzer)在為記者做導覽

9月28日晚,瑞士駐華大使館、瑞士文化基金會、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以及中央美術學院還共同在北京舉辦了“中瑞設計之夜”活動,霍澤爾和凱柏勒建築事務所發佈了他們的首部中文出版物《精雕細築》。與“混合現實”這個中文的展覽標題並列地,是英文標題 Good Guys(好夥計),策展人之一的芭芭拉·霍澤爾(Barbara Holzer)在闡述這一命題時,強調了將重心置於設計師本身的意圖,從設計師的個體特點與差異來完成策劃思路中的“混搭”,更接近於整個展覽所呈現出的親民氣質。

剛走進展廳時我們或許還無法直觀地看到:十余萬雙一次性竹筷搭起一條“龍”,蜿蜒于空間中作為“展臺”,400余件出自歐洲與中國設計師之手的作品以輕鬆隨意的方式或放置或懸挂于“龍”之上。策展人在規劃空間時,在“龍”的蜿蜒之處留出了相當的空間讓觀眾得以徜徉其間甚至動手觸摸作品,然而或許這超出了國家博物館的慣例:開幕一兩天后他們便用上了隔離帶,那些置於“龍”的懷抱中的作品甚至只可遠觀。這些看似隨意放置的設計作品多采用廉價的材料並且避免了過於精細的設計,甚至連首飾設計師張小川的首飾中也大量採用了陶瓷這樣普遍的材料。

設計師將閃光的創意融于低調甚至通俗的外形中,荷蘭設計師安娜·特·哈爾(Anna Ter Haar)的《灰姑娘的椅子》被策展人認為是最能代表整個展覽精神的作品:她收集來殘缺的椅子,並以形狀顏色不一的手工吹制玻璃瓶填補上那些斷腿,不僅為舊物貫注新的生命、也營造出一種緊張感,不同材料之間的交融、在實用性與純觀賞創意之間遊走的特質,恰能啟發我們去更多地思考無用、有用之間的關係。

為日常物增添新的功能、新的審美方向,是這些造型不一的設計作品所帶來的共同啟示,來自柏林的蒂娜·羅德(Tina Roeder)在世界各地都司空見慣的大排檔式白色塑膠椅上手工穿出點、線等各種花紋,使得每張椅子都變得獨一無二;瑞士油彩工作室(Atelier O )富有戲劇效果的《舞者》則利用電腦控制的風扇與花色織物塑造出在半空中的翩翩起舞,同時具有具象與抽象的美感;陸智昌的《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以書籍與多媒體來展示對傳統的現代化解讀;還有像郭錫恩、胡如珊的“水舍”、馬岩松的“衚同泡泡”這樣一些對城市舊建築添加設計的案例展示。

尤為令人驚嘆的是兩件將時間作為設計元素的作品,都由年輕的設計師帶來。德國的艾琳·凱瑟爾(Aylin Kayser)與克裏斯蒂安·梅茨納(Christian Metzner)的蠟燈“伊卡魯斯”靈感來自古希臘神話——伊卡魯斯和父親在逃離克裏特島的途中,因翅膀上的蠟被太陽曬化而墮入海中淹死;他們設計出這盞用蠟和不銹鋼做成的落地燈,包裹著燈的蠟漸漸融化,而滴落下來匯集而成的蠟又可再重塑為燈罩,迴圈往復。

挪威的茜倫·艾麗莎·威廉森(Siren Elise Wilhelmsen)的《365天針織時鐘》一如其名,利用時鐘的機械走動而織成一條圍巾,機械與創意在時間的推動下達到了和諧。“混合現實/Good Guys”中體現出的精神,顯然與現代社會的精英主義保持了距離,對全球化審美下的個體差異與融合做了觀察。請點擊左上的Gallery查看展覽現場的更多圖片。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