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朱其:目前藝術市場的四大誤導性觀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06 18:15:35 | 文章來源: 東方視覺

朱其

翻開現在各種藝術雜誌、新聞傳媒的“藝術專欄”以及各種藝術網站,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有關藝術市場的預測,但實際上90%的藝術市場的預測都是誤導性的,而這些預測文章的出現,不排除是幕後資本莊家的造勢策劃。

由於藝術資本在2005-2010年的強勢介入,目前的有關藝術市場的媒體發佈,比如市場評論、拍賣數據、市場預測,其核心部分已經進入資本操縱階段,即藝術市場的媒體輿論,事實上也像房地産等市場一樣,藝術資本正通過入股媒體、買斷欄目、操縱年度藝術榜、組織市場預測文章和召開各種市場論壇等手段,在有計劃地進行市場造市。有些造勢的市場預測和市場評論,近乎弱智和荒謬。

目前對藝術市場主要有四個誤導性觀點:

1)藝術品金融的時代已經到來。

目前大多數人將“藝術基金”的推出看作藝術品金融的時代到來了,但他們不明白“藝術基金”和“藝術基金會”的區別。藝術金融的核心是指基金會制度。這兩年在當代藝術圈不絕於耳的“藝術基金”,實際上只是一個理財産品,並非藝術基金會。理財産品只相當於通過藝術品購買産生高於銀行存款利息的資本借貸,並不等於以藝術基金會的捐贈免稅、金融抵押為基礎的機構投資,藝術金融的真正核心內容是藝術品具有捐贈減免稅和資産抵押的金融立法,但作為理財産品的“藝術基金”並沒有這兩項功能。由於中國的國情,私立的慈善和藝術基金會的金融立法十年內不可能獲批。如果藝術基金會制不建立,這意味著上市公司和銀行的機構資本不可能大規模進入市場,因此,藝術品金融的時代未來十年都難以到來。

2)當代藝術是資本投資的避風港。

當代藝術是最好的投資工具的觀點為數不少。但當代藝術只是一個收藏對象,並不適合作為一個投資對象。當代藝術品不是一種類似房産的剛性需求,它的藝術史地位和市場價格都是極不穩定的。房價因為市場波動下跌,但在下一個經濟週期會自然上漲;而藝術品暴跌後,一般不會再度上漲。這幾乎是世界各國20世紀的藝術市場史的鐵律。可能一段時間因為市場炒作和行銷使一部分藝術投資人和經紀人盈利,但更多的藝術投資人則深受其害。將當代藝術作為投資産品,整體上只是有利於少數人的暴富,但對中國藝術市場的整體發展並無好處。

3)藝術明星已佔據國際藝術家財富榜前十名。

胡潤曾經搞過一個藝術財富榜,他根據各大拍賣的交易成績將國內的明星藝術家列入財富榜,胡潤排行榜的一個編輯有一次採訪我,他也承認胡潤排行榜財富計算的依據是有極大水分的。這個水分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很大。中國的拍賣數據水分太大,比如某個明星藝術家的作品秋拍,向社會公佈的成交價是1000萬,但這一千萬有可能是假拍,或者他私下以三百萬成交了。另外,拍賣公司公佈的成交價,可靠性不如股票市場的股價市值。胡潤的企業家財富榜是根據股價市值計算的,這些數據基本上是有證監會監管的,但國內拍賣公司的價格發佈目前是沒有監管的,其實就是拍賣公司的幾個人就定了。

更可笑的是,有一個藝術網站發佈了一個世界藝術家財富榜,國內的市場明星居然佔了前十名的一半。於是不少媒體宣稱中國的藝術家已經引領國際市場。實際上,國外真正賣得好的當代藝術家是不上拍賣的,比如裏希特並非賣不過張曉剛,只是人家不送新作品上拍賣。如果只根據拍賣成交額計算財富,西方富得流油的藝術家當然排不進前十名。但如果這些人出場,中國F4等明星恐怕前一百名也進不了。

4)金融危機後,當代藝術市場下一波暴漲期很快到來。

金融危機後,至少八年不會再有暴漲期。當代藝術經過市場的暴漲期,事實上正在進入“常態化”。所謂常態化,是指大批量、高價格購買當代藝術品的投資行為以及短期內藝術品價格的迅速翻倍現象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少量藝術品的謹慎收藏。

“暴漲”是一個藝術品投機和投資時期的概念,但藝術市場的常態化將會使“投資”逐漸向“收藏”過渡,拍賣公司也將逐漸退出當代藝術交易,畫廊業將會逐漸取代拍賣公司成為當代藝術的主要交易平臺。事實上,不可能出現一波接一波的暴漲行情,這只是藝術經紀人、投資人以及要出貨的莊家組織的話語造勢,其目的是為了誘使新一波藏家接盤。

當代藝術市場正在出現一個由藝術投資人、經紀人、拍賣主管和操盤手組成的造勢同盟,他們通過介入媒體、拍賣做局、年度藝術評獎、官商聯合、辦美術館、影響政府的市場政策等方式,試圖建立一個以資本的藝術行銷為導向的保證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逐利原則,不斷誘導出價更高的買家,利用藝術品生産充分的暴利。但唯獨缺乏最核心的基礎,即對少數人的創造性的追求及其奉獻精神,藝術最終是由此來推動的。沒有這個基礎作為支撐,單靠資本和商業行銷為推動力的藝術市場註定是沒有未來的。

中國藝術界的批評家、畫廊業主、藝術家以及藝術收藏家都應該批評和抵制資本對藝術品市場的操縱和做局,否則當代藝術來之不易的局面就像足球一樣,一時之間富了少數人,但整個行業的學術生態被嚴重破壞。這個跡象已經出現了,從2005至2010年,幾乎大部分在臺面上的曾經被批評界認為不錯的藝術家現在都創作乏力,這是由於他們前五年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市場行銷和社會交際上。實驗性的藝術空間和藝術雜誌在2005年前後還在活躍,但至今幾乎全部消失。

當代藝術儘管進來了大量資金,興辦美術館、藝術空間和媒體,但大部分都是由不懂藝術的團隊在操作的。這就形成了一種“資源浪費型”的發展模式,本來這些資本是可以迅速創造中國藝術的奇跡的,但現在當代藝術的資本操作越來越像香港和大陸的娛樂圈。眾多參與藝術媒體的年輕編輯缺乏足夠的知識背景和引導藝術潮流探討的能力,在各種藝術網站和雜誌上,關於投資人、畫廊老闆、藝術明星和市場預測的資訊鋪天蓋地,這些人不應該成為藝術媒體的主角。

藝術媒體的娛樂化和財經化是一個值得擔憂的現象,大部分藝術媒體上的所謂權力資本人物和市場預測資訊都是不靠譜的“週邊”傳説,比如某某億萬富翁收藏家和投資人,實際上,幾乎大部分在當代藝術圈高調出場所謂大藏家不過是操盤手,這些錢並不是他的,但藝術媒體的記者總是神秘而趨之若鶩地追逐這些“金主”。事實上,當代藝術的這種“拜金”現象正在毀掉過去二十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前衛形象。

當代藝術創作及市場正被一群藝術掮客和資本操盤手搞得烏煙瘴氣,當然,我並不相信這種藝術資本主義會有未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