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藝術的啟蒙,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9 22:22:27 | 文章來源: babaiy的日誌

——評國博展出的“啟蒙的藝術”大型展覽

啟蒙與救亡,這個中國近現代史上宏大而迫切的命題,被李澤厚在《中國現代思想史論》一書中深刻而耐人尋味地討論後,便悄悄隱退于社會巨變的洪流之中。今日,當名為“啟蒙的藝術”這個迄今為止中德之間最大規模的展覽項目在改擴建後的國博亮相之時,“啟蒙”這個零星閃現在思想界(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話題,今次以實物的方式回到了人們的視線。這個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和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館聯合舉辦的展覽,通過包括油畫、版畫、雕塑、圖書、服飾、傢具等十幾個門類的約580件藝術珍品,向觀眾展示了啟蒙運動以來,歐洲在哲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啟蒙思想精髓持續至今的影響力。

德國三大博物館的最大“聯姻”之作,世界範圍內有關“啟蒙藝術”的最大展覽,克裏斯蒂安·戈特利布·席克的《海茵裏克·丹內克爾》、安迪·沃霍爾的《自畫像》以及弗雷德里希、戈雅、皮拉內西、博伊斯等名家名作,使展覽的亮點與看點十足。除此之外,筆者以為展覽背後隱藏的意義與價值更值得探討。

博物館這個來自啟蒙時代的産物,開啟了人們了解過去、闡釋現在與啟蒙心智的序幕。柏林國家博物館總館長艾森豪爾將博物館稱為人類的文化記憶,他説:“只有當我們了解自己的過去時,才能設計我們的未來。”作為啟蒙之地的博物館,舉辦名為“啟蒙的藝術”的展覽,背後隱含著中德雙方對博物館價值的認知:這裡是人們了解自己和他人過去的起點,也是各種文明之間包容借鑒、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平臺,更是為消除誤解、彌合分歧、減少紛爭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通過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眾不僅可以感受到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燦爛輝煌,而且能知曉其他文明為人類進步做出的貢獻與努力。分享成為博物館啟蒙最大的價值所在,以前專屬於王室與貴族的特權,通過這個公共空間的營造,惠及到最普通的百姓,使其在生産生活之餘,可以在世界文明的滋養中,開啟對世界視覺圖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感知。這對於一個快速崛起中的大國國民而言,是一種心靈與精神層面的啟蒙之旅。古語講,倉廩實而知禮節,只有在物質的富足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才有耐心與自信安靜下來,欣賞與品評來自世界各地藝術珍品,而此時啟蒙的價值就在那些偉大的藝術品面前逐漸凸顯出來。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對改擴建後的國博以“歷史與藝術並重”定位,從近期舉辦的一系列近現代美術展覽與古瓷、造像展中得到了彰顯,而為期一年的“啟蒙的藝術”展覽,則體現了國博展覽策劃更為深層地思考。“啟蒙所帶來的個人思想上和社會生活上的變化,也影響到藝術的生態。博物館在中國啟蒙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呂章申的一席話點出了這個展覽揭示出的藝術對啟蒙和改造社會産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展覽“自我解放與公共領域”部分,圖像在新的製圖技術革新中,對政治和文化內涵的廣泛迅速傳播起到積極作用。誠如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總館長羅特所説,從這些藝術品裏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在啟蒙時期的歐洲有著特殊的意義,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革又加速了藝術在各個領域的傳播,藝術家成為社會中的權威、天才和革新者。藝術可以改變人與社會的理念成為整個時代的主導思想。

對於開啟現代社會之門的啟蒙運動而言,展覽“啟蒙的藝術”向我們呈現了現代轉型時期鮮活的藝術生態及其思想精髓對現當代藝術的持久影響,雖然從藝術史的角度,有人可能會質疑“啟蒙的藝術”提法的準確性,但從社會與思想史發展來看,將啟蒙與博物館之間的微妙關係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從思想與藝術啟蒙的角度展現幾百年來歐洲的政治、文化、思想的變遷,才是這個展覽的真正的閃光點。更為重要的是,關於藝術特別是美術展覽的長期陳列——這個困擾了中國美術界許久的難題,終於隨著氣勢恢宏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開館迎刃而解了。

藝術的啟蒙,再次回歸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