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孫寧:並非人人都是藝術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4 13:20:51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孫寧:1973年生於瀋陽,1996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版畫係;2002年獲得英國格林威治大學藝術管理系碩士;現為站台中國藝術機構總監。

從2005年至今,站台中國藝術機構(以下簡稱“站台中國”)以推廣年輕藝術家成為畫廊中的“另類”。隨著當代藝術在中國的日益火爆,一批年輕藝術家陸續涌現,同時由於當代藝術更加突出藝術家的思想性,因此很多人提出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觀點。站台中國總監孫寧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是一種誤導,除了思想性,當代藝術對於藝術家的要求還有很多。

商報:一直以來,站台中國都在推廣年輕藝術家,這種前瞻性的藝術推廣活動,是否與您的經歷有關?

孫寧:是的,我本身是學藝術出身的,此後到英國學習藝術管理,對當代藝術非常感興趣。其實,我對藝術一直有一種情結,雖然自己做不成藝術家,但是希望給予年輕藝術家幫助和支援。

同時,我們也願意與功成名就,但不止步於此的藝術家進行合作。例如藝術家王功新,雖然已經50歲了,而且是中國影像藝術的前輩級人物,但他一直走在當代藝術的前沿,並且在不斷地否定自己,繼續進行著藝術探索。在與王功新的合作中,我們也在不斷提高自己。

商報:作為畫廊的經營者,您曾經有海外學習的經歷,但是您與很多畫廊經營者不同,他們可能會更多地與知名藝術家合作,從中可能會獲取很大的商業價值。而您與年輕藝術家合作的模式,是否可以讓站台中國持續發展?

孫寧:我認為,這是畫廊經營者是否具有發展眼光的問題。對於藝術家來説,不能只在中國的層面上發展,更需要得到國際上的關注和認可。我們在選擇藝術家時,也是以此為評判標準,藝術家將來是否會在國際上獲得自己的位置,是否有持續發展的潛質,能夠不斷地提高和否定自己,而不是單純地重復一些“符號”。雖然目前站台中國沒有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們是在做一項前瞻性的工作,讓年輕藝術家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現在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可能在10年前也是默默無聞的,因此藝術家推廣還要一步步地往前走。

商報:與專攻某一藝術類別的畫廊相比,站台中國涉足裝置、影像、架上繪畫等多個當代藝術領域,您是否認為站台中國包容了太多的藝術類別?

孫寧:我們不以媒介定位藝術家,這種做法可能會使人感覺站台中國做的展覽很“雜”。但是,我認為媒介只是一種語言而已,最重要的是作品中在説什麼,我們關注的方向是對藝術的真正理解。每家畫廊的展覽方向都與經營者的風格息息相關,涉足多個藝術領域可能是我們對當代藝術的看法,更加注重藝術家內心,而不是那些空洞的思想。

商報:站台中國成立之初以非營利機構的面貌出現,但目前也在做一些商業化的經營,您認為非營利方式是否適合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孫寧:不適合。在國際上,非營利藝術機構需要通過政府和基金會的支援,舉辦一些公益性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活動。但是,中國還沒有很多基金會對非營利藝術機構進行支援,因此非營利藝術機構很難支撐下去。

目前,站台中國雖然轉型商業化運作,但我們還是要做自己認為優秀的展覽,並對這些作品進行推廣,作品是否能真正銷售出去是另一回事。例如,王功新的影像作品,銷售情況不是太好,但我們不能因為商業考慮就不去關注優秀的作品。

商報:似乎很多畫廊都存在影像作品的銷售問題,您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影像作品難以收藏,還是收藏家不買賬?

孫寧:兩個原因都存在,但主要是中國收藏家不接受,目前很多中國收藏家仍然停留在架上繪畫作品的收藏上,可能還沒具備對其他藝術媒介的收藏意識。

商報:站台中國是如何把握藝術前瞻性的?

孫寧:藝術家的才氣很重要,當代藝術發展至今,很多人提出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觀點,但是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一種誤導。一位藝術家無論是否科班出身,對於一幅作品上所呈現的藝術語言應該十分純熟,並且有不斷否定自己的動力,這些都是我們所看重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