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汪濤像:李媛 繪
最近幾年,中國的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在西方拍賣市場上掀起了搶購中國文物的高潮,海外藝術品的價格一路高漲,以致西方媒體驚呼“義和團來了”。這究竟是偶然的、暫時的現象,還是“中國口味”已橫掃千軍?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擔任中國遺産國際中心(China Heritage International,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任的汪濤教授,長期關注西方文物拍賣市場,與歐洲收藏界及各大博物館也有密切的聯繫,他認為,中國人目前還遠談不上掌控了西方中國文物市場的話語權。
您能否談談目前西方文物拍賣市場上的中國文物有哪些來源?
汪濤:我們首先要理解,中國藝術是世界藝術的一部分。中國的藝術品不僅中國人喜歡,全世界都喜歡。近代以來中國國力衰退,文物流失嚴重,但是古代藝術品不會簡單地被損毀,大家都在收藏保護。古董的流向一般是什麼地方富裕,它就流向哪。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大量的古董都是往國外流。
不過,中國的藝術品進入西方的藝術市場是從十五、十六世紀開始的,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來到中國,把很多關於中國的資訊也帶了回去,在當時形成一個西方人對東方神秘中國的想像。中國的藝術品剛好是滿足、激發了西方人的神秘幻想。十六世紀開始,荷蘭、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主要從事東西方的貿易,當時很注意的是瓷器。明代末年天啟到清順治時期,在瓷器藝術史上一般認為是一個過渡期(Transitional),因為明代官窯制度被摧毀,清代官窯還未興起。瓷器藝術處於自由發展的階段,從藝術價值上説是很高的。
中國流出去的文物可以分成幾類。一類就是掠奪性的,1900年八國聯軍把北京城佔領了,就到皇宮裏,一個殿一個殿地把東西蒐羅一空。當時也有很多中國的民眾進去搬東西。八國聯軍裏也有差別,法國人拿了東西就直接搬回國了,英國人搶出來就在北京大街上拍賣,所以很多東西流到中國的收藏家手裏。比如説,乾隆的東西跑到端方手裏去了,皇帝的東西怎麼會在大臣手裏?這實際是八國聯軍賣到中國民間的,部分又通過各種渠道進入西方文物市場。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據説也是一位英國軍官從一位中國人手裏獲得的。
另一類是二手轉賣進入西方的。很多中國遊客到了大英博物館,就覺得裏面中國的文物都是搶來的,其實不完全如此。1925年之前,中國並沒有實行文物管制,東西可以隨便自由買賣。1925年之後,民國政府雖然有了文物管制規定,但也沒有認真執行。真正對文物實行嚴格管制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之前的文物流散是很厲害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國政府為了賺取外匯,也出售了大量的低檔文物,這樣也有很多文物流到國外文物市場。當時文物商店收購的文物一車一車地往廣交會拉。
還有一類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大量非法的盜掘、走私,很多文物流散了。在國外常常聽到一種議論:盜掘、走私文物的都是你們中國人,甚至還有政府官員參與。從根本上這種議論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西方創造了一個買方市場,所以國內有人會通過香港把文物盜運出去。但是這裡有個特別有爭議的地方,1997年之前香港實行的是英國的法律,買賣文物是合法的。文物只要到了香港,政府就不會管。除非能夠證明某件文物是偷來的,才能追索。但是盜掘的東西絕大部分是沒有記錄的,盜墓賊挖文物不會做記錄。作為我們搞專業的,可以肯定某件文物是近年出土的,甚至可以説跟某個遺址出土的文物很像,可以推斷肯定是那個遺址的東西。但是沒有確鑿證據,到國外的法院去告是不可能勝訴的。有這麼一個例子,英國有個古董商在香港買了很多文物,被英國警方查獲,後來被中國政府追索回去了。因為這個古董商從文物販子那裏買來的時候,從內地運過來都沒有換包裝,用當時內地的報紙包裹著,這就能證明是從內地盜掘出來的。如果換了包裝,就沒法證明了。
從文物的來源來説,應該區別對待,有早期貿易出去的,有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搶走的,也有從中國收藏家手裏流出海外的;另外,還不能完全排除有部分的高倣品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外文物市場,這是有意製作的贗品。
這些中國文物的買家又是哪些人呢?
汪濤:從十六世紀起,特別是十八、十九世紀,西方人收藏中國藝術品已經形成風氣了。在英國,很多老百姓家裏都有中國文物。英國人很喜歡把老東西留起來,數量是很大的。到十九世紀的時候,英國的王室貴族喜歡收藏中國藝術品,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到二十世紀,西方人開始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感興趣。十九世紀賣得最貴的是瓷器——外銷瓷,後來中國的青銅器和玉器逐漸成為重要的收藏對象,拍賣的價格特別高。因為中國考古開始了,這時有一批學術性的收藏家,他們購買中國文物是為了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歐洲的大型博物館收藏中國藝術品就與此有關,可以説,是歐洲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導致對中國文物的熱愛。
民國時期中國很著名的古董商盧芹齋 (C. T. Loo) 就是因此發家的。他把中國的文物賣給英國、美國、法國一些大的博物館和收藏家。原來我們認為他是盜賣中國文物的文化漢奸,現在也有人給他翻案,説他賣了不少假文物給外國博物館。比如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古畫,當時花了很高的價錢,現在一看都是他和張大千合夥製作的贗品。在大英博物館有一座六米高的隋代漢白玉佛像,很多人以為是英國人搶來的,其實這也是盧芹齋運出中國的。本來他可能是想賣給外國人的,但是沒有賣掉。正好1935年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舉辦了一次規模盛大的中國文物展,民國政府借出了大量故宮文物,歐美的博物館和收藏家也都把東西拿出來,做了一個大展,是對中國文物最全面的一次檢討和展示。盧芹齋也把這個佛像借給展覽會展出。展覽結束後他把佛像送給民國政府,民國政府又作為禮物轉贈給英國國王,因此就留在英國,安放在大英博物館的北門。
買家的構成現在很複雜,既有對中國文化很熱愛的收藏家,也有古董商。從整體來説,西方古董的買賣市場目前是相對低迷的。中國文物的價格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由於中國地位的上升,一方面吸引了西方買家關注中國文物,另一方面中國收藏家和博物館也有到國外大量採購的趨勢。很多一流的文物早先都流到國外,所以想買好的文物,必須進入西方文物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