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也談油畫的本土化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15 22:39:07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孫克

我國引進西洋油畫已有百年曆史。油畫“民族化”的目標,一直是主導我國油畫發展的重要觀念。

很長時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油畫只是一種技術,一種手藝。對其深層的民族特性,包括孕育、生長油畫的文化環境,歷史的、人性的種種與東方民族迥異的特點,均認識不足。

20世紀早期,許多中國人還不懂得油畫的立體、空間、明暗、色彩等觀念,對“陰陽臉”接受不了,因為這些和我們的線型觀念是抵觸的。沒有光線概念就沒有立體概念,更不能掌握油畫的色彩概念。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入門的問題。畢竟,油畫是和中國畫全然不同的畫種,不僅材質迥異,更主要的還是觀念的差異。

對於油畫這個外來畫種,僅是技術這個低級層面就有不少難題,處於早期的油畫教育,注重規範打基礎是必要的。

中國人不缺少聰明,也不乏精工細緻的能力。只要受到訓練,掌握觀察方法、表現方法,並參照他們的感官視覺審美為鵠的,那麼,中國人畫油畫應該一樣能成。西方的畫家在他們的祖先們的成就前,已經望而卻步了。會不會有人認為中國人已經或即將執油畫藝術之牛耳?如今畫家創作如此“自由”,幾乎可以任意揮灑,基本功都可不要,還談什麼“民族化”?對於這些問題,愚鈍如我是深感困惑的。

中國的油畫處於什麼階段?是繼續向西方學習呢,還是走出西方,自立門戶?向西方學習的理由是存在的:承認源於西方的油畫藝術體系的材質、技法、價值評定標準的規律性,決定畫家個體在相當時段,進行全然不同於中國畫規律的訓練學習和觀摩領悟,以期掌握油畫技法,尤其是格調品味的要領。有這個學習過程與否,結果是大不一樣的。當然,決定藝術品位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裡不遑多論。文化所以發展,就在於傳承與創新,二者的關係是辯證的,這個道理沒有錯。但是,學習總要有個階段,移植或嫁接總要有個結果。

油畫這個號稱“架上”的藝術,今天在競相追求時尚的西方藝術界,明顯的式微了。西方有人詛咒架上藝術“死亡”了,中國人説:哪有這回事。“人棄我取”,反倒畫得更歡了。我想,寬鬆的意識形態環境和迅速積累的社會財富,可能為中國油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廣闊天地。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道路也不會筆直平坦。如今已經問題不少,這裡不多贅輪。

油畫的“本土化”“民族化”命題,談論已多年,未得結論,其中更決定於畫家本人個性、學養、訓練、品格追求等主觀方面因素,更有客觀時代、環境、際遇等複雜因素的影響,很難定論何種式樣風格屬於“本土”“民族”的成功標準。即便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吳作人的《齊白石像》這樣大家公認的成功之作,在畫家生前身後也註定只能是“孤本”而難以模倣。

當年“民族化”命題的提出,反映了一種使命感,一種要為廣大受眾所理解、服務的精神,一種擔當態度,可是當下具此心態的畫家有多少?而要達到“民族化”更要求畫傢具備民族文化的廣泛、深度的修養、理解和情感,但今天許多畫家的情況和吳作人、常書鴻、艾中信一輩的畫家們相較已大不相同。此外,“民族化”基本上是一個學術命題,需要以公認的作品來回答的命題,因此就需要一個相對穩定、寬裕、有利於學術探討的社會條件,學術環境,更需要畫家有一個遠離浮躁、沉潛藝術、安於寂寞的心態,方有可能創作出好作品。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