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中國當代藝術的東南亞展示和收藏中心 為什麼投奔新加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9 22:13:20 | 文章來源: 新週刊

中國藝術家青睞新加坡集東西方優勢,而新加坡也一直有野心,成為另一個世界藝術之都、文藝復興城市。

吳冠中《印尼野生動物園》

 

“我坐夜班機,明天早上就到北京了。”蔡斯民補充道,“新加坡和中國沒有時差。”

蔡斯民是新加坡畫廊主,以推介中國當代藝術聞名。從1990年至今,斯民國際藝苑做過140多個與中國有關的展覽,從傳統繪畫到當代藝術都有涉獵。1997年的《紅與灰——來自中國的八位前衛藝術家》展,還是栗憲庭策劃的。“那時四大金剛已經有人氣,但市場方面還不好。”

作品放在新加坡,放心

2009年9月17日上午11點,剛從新加坡回國不久的肖魯一起床就接到蔡斯民的電話。在2009嘉德春拍上買下《十五槍……從1989——2003》後,蔡斯民和肖魯成了朋友。“她的東西很有感情,這和她的經歷有關,比較有人情味。”

今年9月,肖魯受蔡斯民之邀第一次去新加坡,在斯民國際藝苑酒會上,肖魯和新加坡同行有了第一次正面接觸。“他們心態挺不平衡的,同樣是中國人,新加坡有錢人都買中國人的作品。”肖魯説,“新加坡人有中國人情結。”

“南洋地區雖非沙漠,但也可説是炎荒,哪有什麼藝術?”1925年,徐悲鴻抵達南洋時感慨道。和溫濤、司徒喬等人一樣,他的履歷上也將在新加坡逗留的經歷一筆帶過。

2008年,吳冠中卻不僅將《吳冠中全集》分贈給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報業控股、南洋理工大學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新加坡管理大學圖書館、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南洋藝術學院和拉薩爾藝術學院,還把價值7370萬新元(約合人民幣2.948億元)的113幅畫作捐獻給新加坡。“我希望我的作品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吳冠中解釋説,他看中的是新加坡在東西方之間的樞紐地位,以及行事手法的國際化與規範化。

而成龍選擇將收藏的安徽木樓木雕和文物捐獻給新加坡則是被優厚的條件所吸引,當地官員不僅答應他包建一座私人博物館,還在一個星期之內就回復了撥地事宜,誠意十足。

馬來西亞華裔富商黃鴻年將私人收藏的萬尊佛像捐獻給新加坡私人佛教藝術館“內學堂”,還自掏1億新元,要將“內學堂”擴建為世界級的佛教博物館。

蘇新平的油畫2000年被新加坡美術館收藏,他告訴《新週刊》,作品放在新加坡很放心,“他們是國際化運作模式,收藏品質高,有非常好的收藏迴圈,會定期拿出來展出”。和他一樣,很多知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都非常樂意被新加坡美術館收藏。

新加坡《聯合早報》編輯組副主任周兆呈認為此類捐贈是基於“信任與期許”。不可否認,外國藝術家的捐贈確實增強了新加坡的藝術實力。

中國藝術的新加坡推手

攝影師出身的蔡斯民第一次到中國是1978年,“文革”剛剛結束時。從此他和中國結緣,“吳冠中是我90年代帶進來的,當代藝術主要也是我帶進來的”。先是經營傳統書畫,隨後又力推中國當代藝術,直接製造了中國當代藝術在新加坡以及周邊市場的影響力。“我來中國上百次了,自己都算不過來。”蔡斯民對《新週刊》説。

30年過去了,77歲的蔡斯民感慨道:“97年和張曉剛交朋友時,畫也不貴,人也很好。現在太貴了。”成都曾是蔡斯民的據點,但現在,隨著藝術家朋友紛紛北上,他在中國的主要落腳點也轉移到北京。“當初我為什麼會在成都設一個點?因為曉剛他們都在那裏。現在都到北京來了。在新加坡和北京都是一樣的,我北京有工作人員,做一些聯繫工作。這些畫家都很熟悉,打電話就可以談一些事情。”

在藝術市場上,平面藝術向來比較容易銷售,但蔡斯民的眼光放得更遠:“畫廊要做新的東西,不能老看一樣的東西。”他也常常在中國旅行,尋找新的藝術明星。“我很注意年輕人的活動,年輕藝術家有新的東西可以打動我就可以。貴陽、西安、昆明這些偏僻的地方我們也做了很多展覽。”

除了蔡斯民,新加坡國內熱愛中國藝術的收藏家不在少數。許祥傑30年前就在台北開畫廊,經手大量中國書畫。新加坡好藏之美術館的展品全是印尼商人郭瑞騰的收藏,他非常喜愛吳冠中的作品,還專門設立了吳冠中美術館。

除了斯民國際藝苑、好藏之美術館,季節畫廊、寶福得拍賣、新加坡畫廊博覽會等機構都對推廣中國當代藝術有心得。而新加坡美術館、泰勒版畫院等則代表官方,為新加坡蒐羅最新最好的中國藝術。

華人藝術家在新加坡藝術界向來佔大多數,而新加坡人面對中國藝術心態也相當開放。蔡斯民告訴《新週刊》:“藝術不分國界,藝術就是藝術,好的藝術大家共同欣賞。也有人對我有意見,説為什麼我每次推薦的都是中國藝術家,那是因為中國藝術家最能打動我。印尼和台灣很喜歡做自己的畫家,這個我覺得不是很健康。藝術應該可以超越地域限制,讓大家都接受。”

1995年蔡斯民在新加坡舉辦“紅與灰”展覽時,32件藝術品一件都沒賣出去。而如今,新加坡收藏家卻成為催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重要群體。2006年,以97.92萬美元在紐約蘇富比買下張曉剛《血緣同志第120號》的就是新加坡收藏家,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也是經新加坡藏家之手拍出天價。新加坡推手30餘年的努力,使得中國藝術在新加坡深入人心。

另一個世界藝術之都

新加坡的現代繪畫教育由來已久,1906年,蘇彬廷就在新加坡設立了南洋第一個畫像傳習所。2005年,藝術家蘇新平受新加坡泰勒版畫院之邀,到新加坡創作版畫。加上這次,他前後去過五六次新加坡,當地對藝術的重視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新加坡地方小,但卻有那麼多畫廊、美術館,還有三年展,大學也都有美術專業。”

新加坡早已是非常成熟的商業社會,但卻一直有野心與法國並列,成為另一個世界藝術之都。2000年甚至與巴黎簽署意向書,結成“文化雙城”。2000年,新加坡制定的“文藝復興城市戰略”,提出5年內增撥5000萬新元投資文化藝術發展,但實際支出卻遠遠超出設想。2001年,新加坡政府總支出280.5億新元。2008年,新加坡政府再次公佈“文藝復興城市計劃”第三發展藍圖。

加坡政府希望新加坡不僅是世界文化商業設計中心和環球媒體城,也是一座文藝復興城市。為此,新加坡政府以英國泰特美術館和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為基準,著手建設展示國際現當代藝術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還打算在2013年完成以收藏東南亞畫作為主的新加坡國家藝術館。除此之外,新加坡自由港也吸引到“佳士得藝術儲藏服務”在2010年1月正式落戶,這將是亞洲第一個世界級藝術品收藏中心。

談到新加坡的優勢,蔡斯民的觀點是:“新加坡是亞洲中心的點,交通發達,在這邊做事情會影響到周邊。在這邊做展覽,跟歐洲大陸、印度、東南亞的聯繫都比較好,新加坡既有東方的優點,又有西方的優點。”

蔡斯民幾十年如一日在新加坡藝術市場耕耘,他這類人的存在也是新加坡對中國藝術家的吸引力之一。“前幾年,藝術在新加坡很火,很多活動,很多人收藏。後來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淡下去,現在還是洗牌觀望的時候。”儘管如此,他還是盡力發掘新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資源,希望能給謹慎觀望的收藏家一些新刺激。“新加坡收藏家市場不是很大,我們的客戶很多不是在新加坡,印尼也有很多我們的客戶。”印尼商人郭瑞騰就是蔡斯民的大客戶,新加坡不僅能吸引人來這裡賣畫,也能吸引人放心地把錢花在這裡。

“新加坡政府還要做一些工作,把新加坡做成藝術之都要大家努力。小畫廊出一點力,國家出大力。有時我們做的展覽賺錢,然後把錢做教育;有的展覽不賺錢,但我們也支援藝術活動。希望市場好,我們可以做多一點,市場不好的時候我們自己都顧不了了。”蔡斯民説。

一位從中國到新加坡謀生的藝術家説,新加坡太小,就這麼點人,待一個月就可以把這些人都認識了。但是新加坡對中國卻有非常強的吸引力。與中國相比,新加坡藝術愛好者更成熟,收藏群體更理智。“新加坡對外來的人很重視,新加坡的收藏家也挺有品位,中産階級非常多。”肖魯説。

吳冠中與新加坡

新加坡美術界第一次聽到吳冠中的名字,是1982年通過一個本地舉行的中國畫展覽。

在烏節坊剛成立的新華美術中心舉辦了一系列中國畫展覽,展出的作品是由畫廊主人曾國和先生親往北京琉璃廠的榮寶齋去挑的。曾先生發現吳冠中清新的水墨畫很討好,很多顧客一見就深深地受畫裏那股當代氣息所吸引。在展賣會上買畫的藝術愛好者大多是受西方教育的專業人士,尤其是那些事業成功、經濟條件優越的律師、醫生、建築師等。就因為有如此反應,促使新華美術中心和其他同道,繼續多帶吳冠中的作品來新展出以滿足在本地逐漸增高的需求。“大多數的藏家對吳冠中富有新意、中西糅合的畫風覺得格外有吸引力。那些受英文教育的藏家也許是自己教育、文化背景的關係,很喜愛作品中這種具有雜糅特色的品質。”曾先生説。

就在更多吳冠中獨具特色的水墨出現在市面上的同時,新加坡美術界已開始注意他的作品。記得1986年9月間在畫家陳潮光經營的真品畫廊裏,看到幾位畫家朋友正熱烈議論所展出的吳先生的幾幅水墨。我當時是《海峽時報》負責採訪藝術活動的記者,根據展覽情況寫了一則報道刊登于那年9月25日的報上,同時還簡略地介紹了吳冠中的生平。這則報道應該是吳冠中在新加坡媒體首次曝光。

1988年2月9日,為期兩周的吳冠中個展在國家博物館畫廊開幕,展出了吳冠中1961年至1987年間的作品,內容包括55幅水墨、25幅油畫和20幅速寫、水彩等。展出非常成功,吳冠中在夫人朱碧琴陪伴下還結識了新加坡畫家,並且到各名勝如牛車水、樟宜及裕廊飛禽公園去寫生。飛禽公園裏那些色彩鮮艷的鸚鵡,後來成為他著名的大幅彩墨畫《鸚鵡天堂》的主角,現屬新加坡私人收藏。

1990年4月萬玉堂舉辦了《吳冠中——行到水源處》。這次展覽在新加坡引起相當的轟動。接下來,新華美術中心也不落人後,5月間舉辦了《吳冠中水彩水粉畫展》,展出作品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其中有很多是吳先生少數以這些媒介來創作的早期作品。吳先生偕夫人出席了展覽的開幕式,新加坡廣播局還與他做了訪談,並拍攝成紀錄片特輯《風箏不斷線》。

從1990年至2003年之間吳冠中藝術的影響在攝影家兼畫廊主人蔡斯民的努力推動下,于本區域尤其在印度尼西亞有可觀的進展。他所出版的一系列畫冊圖錄,已成為吳先生在本區域活動的重要記錄與文獻。

多年來吳冠中很想知道他畫出的裸體畫會是怎麼個樣子,他利用1990年夏季的一個月在北京重溫40年前的繪畫基本功。蔡斯民于1992年2月在新加坡皇后坊文物館舉行《夕照看人體》,展出油畫、水墨、素描和速寫。

1990年代初吳冠中長子可雨偕眷屬於靜和兒子吳言來新加坡定居,吳冠中與新加坡之間的關係因此更加密切了。

1993年蔡先生舉辦《吳冠中速寫集》,首次展出吳先生許多著名畫作的原始素材。大約在這個時候吳冠中聽説印尼收藏家郭瑞騰先生收藏了很多他的作品。1994年通過蔡先生的引薦,畫家到印尼訪問,也與郭先生見面。由於吳冠中的作品越來越受印尼藏家歡迎,他向來只用中英文出版展覽圖錄,這次卻多添了印尼文,這在新加坡可算是首創。

郭先生的藏品後來在他2003年10月好藏之美術館的開館紀念展《此岸、彼岸——吳冠中回顧展》展出。好藏之美術館是由郭先生創建新加坡第一傢俬人美術館,館中附設吳冠中美術館。郭先生説,是吳冠中作品給予他啟發,引起他對收藏藝術品真正的興趣以及對藝術更深刻的了解。

“數年來我多次在西方和東方展畫希望聽到我這種中西混血兒式地藝術在中西方的反應。似乎反應比在中國本土更令人興奮。紮根本土,批判多於首肯,總被視為離經叛道,不屬正統。” (水天中、汪華編:《吳冠中全集9》)當吳冠中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心中肯定想到他在新加坡的待遇。而如今竟有這麼多吳冠中最精緻的作品是收藏在新加坡的!這部珍藏讓我們得以品嘗激賞、增長學問、投入貫注。(文/新加坡好藏之及吳冠中美術館前館長張夏幃)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