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收藏家該不該有自己的品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4 13:43:58 | 文章來源: 東方網-文匯報

圖:郭慶祥

當今中國藝術品收藏市場,雖然各路藏家風起雲湧,層出不窮,但是,真正能夠形成自己品牌特色,對市場産生輻射效應的應該説還是鳳毛麟角。

2009上海藝博會主推嘉賓、大連玥寶齋齋主、著名收藏家郭慶祥可以説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郭慶祥在其近20年的藝術品收藏生涯中,始終堅持富於前瞻性的收藏理念,眼光獨特精準,為其所收藏的藝術品注入了相當的文化收藏附加值,從而在風雲變幻、奇詭莫測的藝術品市場上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他收藏的藝術品,往往在市場上身價百倍,可以比其他藏家賣出更好的價格。而之所以能夠賣高價,恰恰是因為買家認同他的收藏理念和學識眼光。比如,郭慶祥被稱為吳冠中作品最重要的收藏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大規模收購吳冠中作品,目前已有吳冠中作品過百幅,而且多為精品,被稱為“吳冠中作品的幕後推手”。他介入吳冠中作品的收藏之後,令吳冠中作品的價格持續走高,不斷創出成交新紀錄。他收藏當代著名畫家石齊、龍瑞的作品,各方買家蜂擁而至。

郭慶祥不僅敢做善做,而且敢説。他曾撰文揭拍賣內幕,直斥某些不健康的當代藝術是“偽藝瘋狂”。在蔡銘超以“舉牌不交錢”的“愛國行為”對抗圓明園獸首拍賣後,面對爭議,又是郭慶祥第一個站出來説,“他們做強盜,我們不能再當流氓”。

上海藝博會辦公室主任顧之驊先生認為,郭慶祥出色的收藏業績和獨特的收藏理念,令他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形成了所謂的“郭慶祥現象”。

高起點的收藏之路

郭慶祥是從1993年開始關注收藏的。他一開始踏上收藏之路就十分幸運,有機會接觸老一輩的一流藝術家,學到了很多東西。當然,在具體實踐中,也受到過挫折。但是,郭慶祥認為,收藏者遇到挫折時,應當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多發掘自身潛力,注重學術積累及研究,多悟道理,少走彎路;第二,保持良好心態,不要隨便放棄。收藏者收藏藝術品,一齣一進之間總有得失,不應當期望有得而無失。只有擺正良好的心態,才能正確面對挫折。

郭慶祥認為,對藝術品市場要具有科學的預見性,同時,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1998年,李可染的夫人鄒佩珠因當時籌備李可染基金會缺少資金,經基金會同意,準備把李可染的一張不足三平方尺的《萬山紅遍》以100萬元的價格賣給郭慶祥。他當時認為這麼小的一張畫,又直接得自家屬手中,價格高了,沒有成交。結果在1999年,李可染基金會將這幅作品拿到嘉德拍賣會上,最終以407萬元成交。郭慶祥當年就“損失”了300萬元。在2000年榮寶拍賣會上,另一幅幾乎同樣尺寸的《萬山紅遍》(榮寶齋收藏)以501.6萬元成交。事後,郭慶祥感慨地説,“這説明我對李可染及李可染的這幅作品缺乏預見性。因為《萬山紅遍》作品極少,是美術史上劃時代的創新之作。”

定位於中國近現代大師和當代名家書畫收藏

郭慶祥搞收藏從不人云亦云,而是根據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喜好,依託紮實的學術研究,進行恰當而準確的定位。縱觀他的收藏曆史,發現他將自己的收藏主要定位於中國近現代大師和當代名家書畫。他表示,首先,中國近現代作品與現實生活距離較近,容易産生審美的共鳴,收藏家比較容易理解、領會其書畫的內涵,包括藝術、學術價值等。其次,關於近現代書畫作品的真假判斷也較一些年代久遠的古代藝術品容易一些。能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真假的識別,包括作者本人、資料、正規出版物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