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隸書“石門頌”, 開闊雄健的氣勢

藝術中國 | 時間:2011-09-02 11:09:32 | 文章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讀書>

“曹全”、“禮器”、“乙瑛”、“史晨”這些隸書的典型範本,因為都是官方有教化目的設立的石碑,隸書字體雖然“波磔”明顯,但比起漢簡上墨跡的書寫,線條的自由奔放,律動感的個人表現,已大受限制。

石刻隸書到了“熹平石經”,因為等於是官方制定的教科書版本,字體就更規矩森嚴,完全失去了漢簡手寫隸書的活潑開闊。

石刻隸書除了少數像“交趾都尉沈君墓神道碑”,還保留了手書“波磔”飛揚的藝術性,一般來説,多只能在拓片上學習間架結構,看不出筆勢轉鋒的細節,因此也不容易體會漢代隸書美學的精髓。

近代大量漢簡的出土,正可以彌補這一缺點。漢代石刻隸書中也有一些擺脫官方制式字體的特例,例如極為許多書家稱讚的“石門頌”。

近代提倡北碑書法的康有為,曾盛讚“石門頌”,認為“膽怯者不能寫,力弱者不能寫”,可以想見“石門頌”開闊雄健的氣勢。台灣近代書法家臺靜農先生的書法也多得力於“石門頌”。

“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西元一四八年)開通褒斜石道之後,漢中太守王升書寫刻在摩崖上的字跡。“摩崖”與一般石碑不同,“摩崖”是利用一塊自然的山石岩壁,略微處理之後直接刻字,在凹凸不平的山壁上,沒有太多人工修飾,字跡與岩石紋理交錯,筆畫線條也隨岩壁凹凸變化起伏,形成人工與天然之間鬼斧神工般的牽制。許多“摩崖”又刻在陡峻險絕的峭壁懸崖上,下臨深谷巨壑,或飛瀑急湍,激流險灘,文字書法也似乎被山水逼出雄健崛傲的頑強氣勢。

在漢隸刻石書法中,“石門頌”特別筆勢恢宏開張,線條的緊勁連綿,波動跌宕,都與“乙瑛”、“曹全”大不相同。甚至在“石門頌”中有許多字不按規矩,可以誇張地拉長筆畫,特意鋪張線條的氣勢。

一九六七年因為修水壩,原來在山壁上的“石門頌”被鑿下,保存到漢中博物館。“摩崖”原來在自然山水間的特殊視覺美感,當然一定程度受到了改變。

漢代書法也許要從簡牘、石碑、摩崖、帛書幾個方面一起來看,才能還原隸書在三百年間發展的全貌。

隸書“波磔”的水準線條在唐楷裏消失了,但是一個時代總結的美麗符號卻留在建築物上。看到日本的寺廟,看到王大閎在國父紀念館設計的飛檐起翹的張揚,還是會連接到久遠的漢字隸書“波磔”之美。

波磔與飛檐 漢隸水準線條


石刻隸書“石門頌”, 開闊雄健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