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的方式——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綜合繪畫工作室歷屆學生優秀作品展
展覽時間:2010.04.03-04.25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綜合繪畫工作室、北京觀音堂文化大道管理中心、北京荷畫廊
承辦單位:北京荷畫廊
參展畫家:張志強、姬鵬、劉勁蓬、張群成、龔晨、吳小峰、章益、袁延堃、李士運、吳茜、楊棟昉、劉雪飛、呂曉燁、邢曉敏、韓冰、周澍天、何泳霖、董傑、李欣、陳琳、陳淩廣、周丹陽、余婞、彭宛寅、伍詩妮、劉雪丹、張麗君、楊麗紅、管玉
由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綜合繪畫工作室、北京觀音堂文化大道管理中心、北京荷畫廊共同主辦,北京荷畫廊承辦的具有探索性的中國當代繪畫展覽,于 2010年4月3日——2010年4月25日在北京荷畫廊和觀音堂美術館舉行。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美術學院綜合繪畫工作室建立至今,在立足於中西文化藝術融合的基礎上,一直致力於中國當代繪畫藝術的研究與探索。工作室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注重以繪畫的視角探索現、當代與傳統文化藝術融合的本土化再創性問題,培養了許多具有強烈探索精神的年輕藝術家,他們在不同的地域和展覽中越來越顯示出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此次展出的作品,匯集了綜合繪畫工作室歷屆本科生、研究生的近百件優秀作品,從不同角度,運用多樣化的媒介闡釋了中國美術學院綜合繪畫工作室學院當代藝術教學的探索方向。體現了年輕藝術家對中國當代繪畫現狀特有的文化態度,以人文精神品格彰顯學院當代藝術的學術品質。
此次展覽的29位參展畫家為:張志強、姬鵬、劉勁蓬、張群成、龔晨、吳小峰、章益、袁延堃、李士運、吳茜、楊棟昉、劉雪飛、呂曉燁、邢曉敏、韓冰、周澍天、何泳霖、董傑、李欣、陳琳、陳淩廣、周丹陽、余婞、彭宛寅、伍詩妮、劉雪丹、張麗君、楊麗紅、管玉。
繪的方式
自1994年綜合繪畫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這期間,也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繁榮與發展一路走來。從最初的媒介革命到數字影象媒體的衝擊,再到今天的形態方式的重新審視,可以説,工作室始終處在一個不斷實驗和調整的過程之中。
90年代就開始有人不斷喊叫“繪畫下課”,一時搞得許多畫家紛紛放下畫筆,投身實物、行為和圖像媒體的實驗中……;而今天看來,繪畫不但沒有下課,反而有更多的人堅守,包括那些放下畫筆追求前衛的藝術家,又重拾畫筆,進行當代藝術創作。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它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找回自我的重新認定,這自然與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美術教育密切相關。西方藝術的發展是與它崇尚科學緊密相連,導致了今天對科技化媒體青睞;而中國的藝術,是遠離科學的另一類文化思想,他更多關注人文精神層面的彰顯。地域、文化的差異,導致我們今天在面對表達方式的選擇時不斷産生質疑。中國的現實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如何來用藝術的名義,以怎樣的契合自己本土的藝術表達方式,反映我們當下的生存狀態,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家一個重要問題。
繪畫是中西方藝術發展旅程中最為重要的藝術表達方式,中國傳統繪畫自古以來不僅是個畫種,而是東方人文精神的濃縮,在當下我們如何延續這種有別於西方文化的視覺文化,明顯是擺在中國當代藝術家面前的首選課題。這與近、現代不同之處是,它已不是只關心藝術本體語言問題,它的視覺方式正是我們今天對社會問題和集體生存空間的思考或認識的方式,並通過我們自己對繪畫語言的體驗,來呈現一種當代的人文態度。可以説,這是另一層面的繪畫認識,運用什麼樣的樣式並不重要,但選擇樣式的行為成為關鍵問題,如何選擇,正是我們學院當代藝術教育中需要做的事情。
所謂的綜合,並不是媒介材質的拼湊,而是文化觀念的綜合與創新,是以整體的文化視野來重新研究、探索繪畫視覺藝術在當下的呈現方式。正是基於此,綜合繪畫工作室長期堅持以繪畫的形態反映當下中國視覺文化問題。
這次參展作品,是工作室從歷屆和再讀研究生、MFA及本科生中遴選出來的,考慮到場地環境的局限,我們並沒有把許多優秀的繪畫空間性作品選入其中,而是側重架上繪畫作品,主要展示了年輕藝術家在當下中西方文化碰撞下,如何運用適合自己的視覺藝術方式去表達當下現實文化問題的思考。現在來看,這些方式也許淺嘗或階段性,但我相信,只有明確了自己的坐標方位,成功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們拭目以待!
感謝中國美術學院前瞻性地對學院當代藝術教育的大力支援!
感謝綜合繪畫工作室全體教師及國內外外聘講學藝術家所付出的辛勤耕耘!
感謝北京觀音堂文化大道管理中心、北京荷畫廊鼎立協助!
中國美術學院綜合繪畫工作室導師 教授
顧黎明
20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