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愷水墨作品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8 10:55:5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杜:中國畫沒有呈現西方藝術的那種極簡狀態,迄今沒有出現類于抽象以及極簡主義等的傾向,我常想今天的中國畫是否應有相近的追求,我也常想中國畫為什麼沒有與極簡主義相近的追求。當然會有許多原因,但我想媒介也不

    失為一種原因。事實上,媒介會決定藝術語言的承載力,用油畫顏料創作極簡作品,可以通過顏料的肌理、厚薄等方式,使簡練的平麵包容豐富的視覺資訊,但是用中國畫材料就難以達到那樣豐富的視覺效果,這是我苦惱的一個

    問題。我曾經用生宣畫過一幅以幾幢民居的影象為題的作品,畫幅很大,為了把影子畫的勻整,我畫了十二遍。

    周:有沒有可能不用墨去畫,而選用其他的顏料和材料呢?

    杜:還是應該維持中國畫的一些基本介質,這可能是我保守的一面,我對中國畫還是很有感情,但又難以割捨當代情結。

    周:也就是説,既要保留中國畫的特性,又要使它具有當代文化的特點,使中國畫的藝術語言擁有更普遍的響應。

    杜:簡單地説,就是使一種文化和藝術語言成為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如果文化只能在某個特定的疆域有價值,那麼這種文化的價值是有限的,也是值得懷疑的。

    周:“一物一式”的含義是寬泛的,它既可以是具體的畫面形式,也可以是思想觀念層面的認識,使中國畫具有當代的特性,也是源自“一物一式”的觀點。

    杜:“一物一式”反映了一定意義上後現代的文化情境,後現代使價值觀念平面化,各種價值觀念成為一種均勢,導致價值的均質化,很多人對此有所質疑,但在我看後現代思維打破了過去的一元論,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亦還

    是應予肯定。

    周:包括你創作的每一幅作品都不重復,實際上也與“一物一式”的觀點有關。

    杜:因為創作每幅作品的時間不同,空間不同,此時此地,不同於彼時彼地,解讀對象的方式必然不一樣。程式化是不足取的,因為其偏離了活生生的生命狀態。

    周:現在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情高漲起來,但是一些人在深究古人的筆法墨法時,又使自己落入古人的窠臼,傳統在他們手中趨於死亡的境地。

    杜:要承認藝術是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可能總是停留在過去的狀態,不能把傳統絕對化。傳統中好的方面,實際上其最充分的體現還是在其形成和存在的特定歷史時刻。

    周:在看你的作品時,我特別留心你作品的題目,每幅作品的題目都給我很深的印象。

    杜:我取題目很用心,花了些功夫。

    周:將你的作品與題目結合起來看,它們之間明顯地體現出詩畫的結合,我覺得這也是你中國畫創作有別於他人的一個突出特點。

    杜:詩畫結合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徵,中國文化強調情感的注入,包括中國哲學也有許多直覺性的認知和表達。

    周:中國畫講修養,對文人畫很推崇,但是現在大家談論中國文人畫的傳統,卻只限于筆墨的層面,也就是沿習古代文人畫家的筆法和墨法的程式。文人畫到底是什麼?詩畫傳統應該是文人畫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和核心內容之一。

    杜:這點提的很好,文學是文化的基礎之基礎,中國文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方面,詩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境界,中國文化是詩化了的文化,詩是中國文化的靈魂。

    周:現在,大家談論的中國畫傳統主要是文人畫傳統,並且把筆墨擺在這一傳統的最頂端,詩化傳統卻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應該承認,詩畫結合的傳統在當今的中國畫創作中已經成為稀貴之物。

    杜:筆墨是實現目的的條件,它是一種工具。儘管筆墨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可以從各個層面進行分析,亦包含著精神的承當,但是它作為一種載體,相對於它要實現的目的而言,它還是屬於形式的範疇,依然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

    仲介。

    周:我看你的畫和題目時有一種感受,就是文字與畫,或者説詩與畫的關係,不是誰依附誰的關係,而是兩者彼此映證,共同構成作品的整體。

    杜:我花了專門的時間來命名畫題,畫題和畫面相互對應,彼此之間會産生張力。

    周:曾經有人問吳冠中先生對於文人畫的看法,他講到,文人畫好的一面就是它將文學的意境帶入繪畫中,而不好的一面則是文學的意境取代了繪畫的意境。也就是説,我們在談到詩情畫意時,不要進入一種誤區:以為畫是對詩

    的圖解,把畫看成是詩的形象化詮釋,這就把詩畫關係簡單化和庸俗化了。

    杜:吳先生講的很有道理,詩畫結合卻並不把繪畫看成詩的圖式,要看重從繪畫自身衍生出來的東西。這好比“一物一式”,如果説詩是一物,繪畫也是一物,它們都有各自的價值,從繪畫的歷史看,一直在不斷的從圖騰、宗教、權

    力、政治、文學等的役使中掙脫出來,建構自身。因此,其一要承認繪畫語言的獨立性,其二要在繪畫創作中使語言的探索本身具有價值。

    周:在今天的現實環境下,真正在繪畫上實現詩畫結合的藝術境界非常難,因為現在人們缺乏將詩畫結合起來的知識與情懷,特別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

    杜:詩畫結合要求複合型的知識,詩在詩外,畫在畫外,這當中就包括了許多繪畫之外的其他知識及經驗。現在學科分化,學科門類越來越專門化導致了知識的偏狹,教育改革面臨的許多矛盾也反映在這裡,人不再是完整的人,

    人被工具化了。

    周:不可否認,今天的教育存在把人塑造成“單面人”的傾向,以此而言,作為文化整體的詩、書、畫的教育可能在今天的大學教育中實現嗎?

    杜:教育的目的首先應該立足於培養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具備多重社會期待的人,然後才是以綜合性的知識去支撐其在某個專業領域的拓展。

    周:所以,我們回頭去看文人畫的那些優良傳統,它們今天被丟棄了。

    杜:但是,歷史的看文人畫也是有局限的,其局限在於其近於自戀的情結束縛了其情感範疇的寬闊與博大,但是其將生存狀態與藝術銜接的努力對於今天的藝術依然具有啟示性,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本身也有時代性。

    周:談到情感的時代性,我也想到了你的作品,畫面中的筆墨痕跡完全不是傳統的手法,包括畫面運用的塊面和色彩表現方式,以及交通路標、電線桿、現代建築等,你讓這些形象及形式去承載情感,而不是沿用藜杖行吟的古人

    形象去表達。

    杜:五十年代的中國畫為了表現生活,在田野裏畫一個拖拉機,在山頭畫一個電線桿,這是滿足畫面主題需要的附屬物。這些形象並沒有轉換成自主獨立的畫面語言,要發現這些形象自身的價值,使它們在一種有目的的視覺圖式

    中合理化。

 

     1   2   3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