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幕 式: 7月7日下午3點
展覽時間: 7月7日 - 8月12日
展覽地點: 長征空間B
藝 術 家: 邱志傑
798長征空間將於7月7日展出邱志傑自2004年以來在北京的首次個展《記憶考古》。
展覽的核心部分是邱志傑于2006年到2007年期間歷時一年多完成的大型裝置作品《紀念碑》系列。該作品在空間向度上跨越著公共話語與個人密碼,在時間向度上則從歷史敘述梳理到當代語匯。作者不厭其煩地將個人記憶倉庫中長久迴響的語句銘刻在水泥製成的碑面上,似乎致力於永恒的記憶。卻又不斷地將碑文用水泥加以覆蓋,將一層層的碑文密封在一層層的水泥之下。在最後獲得的極簡主義雕塑式的水泥立方體上,除了側立面上考古坑一般的痕跡,人們很難想像它們其實是一些記憶的容器。
作品涉及的內容涵蓋了政治觀念、報頭題詞、革命口號、名人名言和手跡、流行歌曲、私人信件乃至不可讀的亂碼。形成從公共到個人的漸變系列。首先是中學歷史、政治教材一般盡人皆知的公共知識,到個人經驗與公共資訊之間的過渡地帶,再到純屬個人資訊的內容,最後經由亂碼,出現了一種過分的個人性,以至於無法解讀,反而成為一種公共圖像。這種悖論提出了公共記憶與個人記憶之間複雜關係。通過對於字體風格的過渡關注,這件裝置又在另一個層面上進一步成為書法史和性格筆跡學研究,成為趣味史和意識形態史的交集。
這樣一種筆記體的裝置寫作模式,幾乎應當算作歷史記號、社會學標注、美學和思想史研究。拓印成為證據,拓印更是一種日課。既是內省的修煉,也是對外的指涉。通過這樣一種寫作式的製作模式,邱志傑將自己作為文化生産者的身份又一次邊緣化,或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是“總體藝術化”了:既是擁有特殊能量的的物質的生産者,更是現象的觀察者和觀念史的旅行者。
足於令人饒有興致地解讀的拓片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那些方正而沉重的水泥墩子帶來的焦慮,卻可能也引出了更多的秘密。而更大的焦慮來自另一塊沒有留下任何拓印的水泥碑。值得一提的事,這些水泥墩子在展出之後,未來將在作者一項更龐大的《造塔計劃》中,成為一座塔的地基。
與《紀念碑》系列同期展出的還有邱志傑近期展開的《攝影劇場》計劃中的《合影》系列。特殊的合影拍攝模式之下呈現出的不同身份人群的神貌,同樣展開的是關於個人身份和公共身份定義之間的論述。
邱志傑,福建漳州人,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版畫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作為實驗藝術家活躍于當代中國藝術界。身分多種,作品媒材和關注面均極廣闊。尤以中國書法文化的重新使用者和新媒體藝術中中國式的時空觀的顯現者而為人所知。邱志傑曾策劃國內最早的新媒體藝術活動和“後感性”等影響重大的展覽。2002年作為《長征—一個行走中的視覺展示》第一階段活動的執行策展人,協同總策劃人盧傑從事長征的策展工作,並擔任過長征空間的藝術總監。2003年後,邱志傑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總體藝術工作室及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提出建立在文化研究基礎上的“總體藝術”理念並付諸於創作、策展和教學實踐。此次邱志傑以藝術家身份再次出現在長征空間,令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