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鴉藝術隨著近幾年逐漸跨入時尚設計領域後,與服裝、鞋子、皮件、手錶、香水等流行事物相結合。從前,塗鴉以入侵者的姿態,逼著人們在街頭不經意地撞見,在進入商業市場後,許多塗鴉已成為必須經由櫥窗、雜誌、廣告、伸展臺來消費的事物。
時尚工業確實在改變了塗鴉藝術的生態。提起這段塗鴉從街頭戰鬥跨入時尚的歷史,自80年代以來便不乏案例。一些塗鴉藝術家借著在街頭打響知名度,進而自創品牌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如1980年代,Shawn Stussy將他的簽名印成T恤,創立STUSSY服飾,也鼓舞了不少塗鴉客。對於塗鴉品牌而言,在街頭塗鴉不只留下記號,還是立竿見影的廣告手段。以1989年創立的OBEY為例,其作為商標的一張大臉,至今在各大城市角落常可撞見。而被視為「台灣塗鴉第一人」的呂學淵,自1989年起開始在台北民生東路一帶塗鴉,後來在台南長期投身塗鴉創作,在台南設有專櫃。 除了自創品牌外,更多的例子是塗鴉藝術家與品牌的合作。最具新聞性的,無疑是1985年SWATCH推出的Art Special系列,邀請了塗鴉藝術家Keith Haring創作出四款塗鴉風格腕錶。但塗鴉的街頭風格真正被時尚工業金字塔頂端注意到,卻約在五年前才漸成趨勢。2001年,Louis Vuitton邀請美國普普藝術家Stephen Sprouse,設計出的塗鴉包(Graffiti Speedy Bag),將品牌字樣以塗鴉字體呈現,獲歐美媒體選為當年最具收藏價值的皮包之一,引發時尚界一陣熱潮。近幾年來,包括Christian Dior、Calvin Klien、Levi’s、adidas等品牌都不約而同地推出塗鴉風格的服飾、香水、球鞋及配件。
相較于保守的中産階級品味,街頭文化的自由、活力甚至是它的破壞力,確實讓塗鴉漸漸成為時尚界解構傳統、創造新刺激的挖寶之地。邀請塗鴉客在商品上塗鴉,也成為品牌行銷、或商業設計的策略。2003年,Nike推出了一支結合嘻哈與塗鴉的廣告「Urban Canvas」,找來了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塗鴉藝術家David Ellis、a.k.a. Skwerm等人與DJ合作,突顯出塗鴉與城市混亂而流動的風景共構出的活力。負責該廣告企畫的Motion Theory,自身就是一個以街頭藝術為主軸的設計公司,許多旗下的設計師之前都是街頭塗鴉客,「在警察局裏的案底比完成的商業案子還多」。
但對於台灣在地創作者而言,與知名國際品牌合作,仍是機會難求。較值得一提的,是汽車廠牌Smart之前曾邀請台灣塗鴉藝術家Reach Lee(為國內塗鴉團體Soul Skool的創始成員之一),在Smart Fortwo的車身上進行創作。類似這種「為産品化粧」的策略,在日前當代館「非常厲害」展中由PONY贊助的「飛天鞋計畫」也可見得,只是幫這些鞋化粧的,全是工作室裏的藝術家。
除了從充滿活力的街頭風格取材,時尚工業近來也投入推廣或贊助塗鴉藝術發展的行列,一方面是引介國外知名的塗鴉藝術家來臺獻藝,另方面則提供機會給在地的塗鴉創作者。今年發生在台灣的幾項塗鴉活動,不約而同地展現出這種態勢。9月份,來自巴黎的塗鴉藝術家Andre Saraiva應海尼根舉辦的「Paris Glamour巴黎前衛藝術」音樂派對活動來臺。同時間,由K-Swiss主辦的「K-Spray亞洲模板塗鴉」,選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展出約30件國際模板塗鴉作品,同時邀請Logan Hicks、SIXTEN、Phibs等三位塗鴉藝術家來臺,于藝術村進行現場創作,並預計于2006年3、4月,對日本、南韓、香港、台灣、菲律賓的街頭藝術家公開徵件。
運動休閒品牌Royal Elastic,一直以來便十分看重街頭藝術這一塊,自2002年起開始舉辦「塗鴉新人王」徵件競賽,第一屆吸引了兩百多件塗鴉作品,到了第三屆舉辦時,參加作品已達五、六百件,到了2005年,這個比賽轉型為更積極的「FREE ART城市街頭藝術推廣計畫」,與台北國際藝術村合作,認養館內一間工作室,自2005年5月起至2006年5月,以一個月一期、每期八個名額的方式,開放創作者報名,入主藝術村進行塗鴉創作,並由Royal Elastic提供所有材料與工具。
從墻面到櫥窗,塗鴉藝術進入時尚工業的商業成功,與其等量其觀的,是街頭性格的失落,當場域轉換,背後的政治性格亦整個抽換掉,如果在街頭上的素樸塗鴉,因為對於公共空間的滲透力,使它不須經紀人或仲介手段就能達到宣傳效果,那麼,現在的情況是塗鴉者與這個世界之間,卡進了越來越多仲介人的角色,許多塗鴉藝術家成為明星,透過與跨國品牌合作,遠赴各城市表演,耀眼的商業成功,連帶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塗鴉創作。這當然不會是塗鴉藝術唯一的歷史進展(或僅僅是條喪志之路)。仍有塗鴉客選擇在街頭打遊擊,尋找説話的空間,與説話的語言。但無疑的,這個體制對於塗鴉的抵抗、包容或是消費,已讓塗鴉分化出更多樣化的面貌及社會功能。 |